1.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3)(1)

1.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3)(1)

1905年1月,出使日本的大臣杨枢奏请立“变法大纲”,认为“似宜仿效日本”定国家为立宪政体。6月以后,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等或联名或单独上奏要求立宪,有人还多次上奏,甚至具体提出以十二年为期。清政府八位总督中已有五位主张立宪,而主张立宪的巡抚和驻外使节更多,深受慈禧倚重的军机大臣瞿鸿禨和奕劻这时也支持立宪。在这种势下,清廷终于在7月16日布谕旨,同意出洋考察政治:

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悉原委。

现在决定派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嗣后再行选派,分班前往”。

虽然此谕并未提及“立宪”,但这毕竟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标志,因此得到国内外广泛好评。有外国舆论认为这说明中国“已如梦方醒”,而“京内京外,学界、商界,欣然色喜,群相走告”,“学界谱诗歌,军界演军乐,商界则预备金花彩烛”,准备热烈欢送五大员出洋考察政治。11月末,清廷下令成立了考察政治馆,其职能是研究、编选各国宪政资料供朝廷参考,在预备立宪的路上又走了一小步。经过一番曲折,五大臣终于在12月底离京,踏上出洋考察政治之路。

1905年清政府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废科举”。早在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新式教育就开始在中国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展,科举制对新式教育、对社会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显然早已过时。虽然一些洋务大员和维新派人士对科举制度早就多有抨击,但一直无人敢正式提出废科举。1905年9月,张之洞、袁世凯、赵尔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督抚、将军终于会衔上奏,要求立即停开科举。他们警告说:“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清廷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明显比政治变革积极得多,当月即谕令从1906年开始废除已有千余年历史的科举制。这确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时人认为:“其重要,直无异于古之废封建、开阡陌。”科举制的废除使社会统治的传统基础士绅阶层开始分化,新式知识分子开始向由边缘向中心挺进,加快了传统社会系统的解体。新的社会结构,更需要新的治理方式。

如果说1905年以前,立宪派、革命派还过于弱小,根本不是清廷的“对手”的话,那么此时,它们的力量空前壮大,已可与清廷比试一番。此后,这三种力量的角力,最终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命运。立宪派与革命派生激烈论战,最终以革命派胜利结束。立宪派之所以败下阵来,其实并不是其理论无力,而是其理论的基点是清政府能立宪。然而,清政府1905年在重重压力下迈出不小的一步后,却又基本止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

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但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攻击朝政的“谤文”历来都有,并不足怪,但这种“谤文”能得到普遍叫好时则大有深意。如果清廷在镇压革命党人时也能认真想一想诸如《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这样“犯上作乱”之文为何能使人皆拍手称快,当不至对民意如此无知。同样,清廷也没有重视和珍视当它宣布“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时国内那种人心振奋、欣喜相告的民民意。对已处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来说,这确是非常难得的一次得到举国称赞的举动。然而,它却没有依民顺民意在立宪的路上继续前进,而是踯躅不前。它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仿佛历史也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展。因此,它始终只是被动地“走一步算一步”。它已经丧失了1898年的机会,眼看着又丧失了1905年“开局不错”的机会。它,还能再次把握住历史的机会吗?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的裂缝(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的裂缝(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