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鸿章与阿思本舰队(1)(1)
——清政府初次试办海军的失败
“船坚炮利”,可说是近代国人对西方列强的最初印象。但清政府建造近代海军的过程却一波三折,极不顺利。在近代史上一度沸沸扬扬的“阿思本舰队”事件中,李鸿章配合曾国藩,起了重要作用。透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处事圆熟,可以看到清政府起初是短视愚昧、不思进取,继而又过于急功近利,也可窥见中外之间的矛盾及各地方利益集团间的矛盾。而对这些矛盾的处理不当,则是清政府初次试办近代海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直接与英国侵略军交战的林则徐,深刻感受到海军的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提出建立近代海军的构想。但当时朝野却仍昧于世界大势,还认为中国是位于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国”,外国仍是远逊于中国的“蛮夷之邦”,“师夷造船”有失“天朝”体制,所以安于现状,反对买船造船。林则徐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想法和实践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道光帝甚至在林则徐建议造船的奏折上朱批道:“一片胡。”
林则徐建立海军的方案被否定,有名无实、落后**、早就不堪一击的绿营水师仍是当时清政府唯一的水军。虽然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湘军出于与太平军进行水战的需要,不得不建设水师,但所建仍是旧式水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从海上进攻,最后直入都城,使朝野深受震动,一些人开始认识到近代海军的厉害。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中外和好”之局出现,太平军成为清政府的心腹之患,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清廷考虑仿造或向西方购买军舰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时,距林则徐提出的建立近代海军的建议已整整二十年矣!而就在这二十年间,西方的海军有了飞跃性展,蒸汽舰已逐步取代帆舰成为海军主要舰只。历史的裂缝李鸿章与阿思本舰队
清政府准备建立海军的消息传出后,英国反应最为迅速,驻华外交官和其他人员等立刻到总理衙门劝说建造轮船不如买英国轮船。1861年4月,刚刚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向恭亲王奕建议说,只要花几十万两银子就可从外国买一支舰队,并可请外**官进行训练。奕为赫德建议所动,认为曾国藩等提出的造船方案太慢,缓不济急,于是饬令赫德经办买船事宜。赫德制定了详细计划,实际要花银一百三十万两。对财政长期困难的清政府来说,一百多万两银子确非小数,奕一时难以决定,故未上奏。
8月下旬,曾国藩上《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承认“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这年冬天,浙江数城接连被太平军攻克,清廷惊慌不已,加速了买船进程。在此期间,赫德一直积极鼓动买船,他知道清政府因财政困难一时难下决心时,便提出可动用关税。主管此事的奕为此议所动,于1862年1月下旬上奏,称现在“浙江宁波、杭州两府,相继失守,贼势益张,难保不更思窜出宁波,为纵横海上之计”。因此,“请饬下江苏巡抚,迅速筹款雇觅外国火轮船只,选派将弁,驶出外洋,堵截宁波口外,以防贼匪窜逸。并令广东、福建各督抚,一体购觅轮船,会同堵截”。第二天,朝廷就批准了奕的奏折。早无准备,丧失了二十年时光,直到现在事到临头、军十万火急时,才匆匆忙忙想起建立近代海军,这就难免要付代价不菲的“学费”。
从1862年2月起,清政府与赫德开始具体商谈买船的各项事宜。经过一番交涉和讨价还价后,最后确定购买英国制造的中号轮船三艘、小号轮船四艘,共需白银六十五万两,并经赫德推荐由正在英国休假的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horationelsonlay)在英具体经办买船事宜。李泰国早在1842年即随其父来华,曾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1857年以汉文副使身份北上天津,参与交涉修约事宜,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与《通商章程》通常即认为出自他手,1859年被派为海关任总税务司。这些经历使他总以“中国通”自居,对华态度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