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巴士拉见闻录

第494章 巴士拉见闻录

相比于波斯人的慢待,大明使团在巴士拉受到极大礼遇。

刘时敏抵达巴士拉时,巴格达总督哈菲兹·艾哈迈德帕夏早已等待多时了。

这是一位穿着华贵打扮精致的老者,油亮斑白,两边翘起,风吹不动的两撇胡须令刘时敏印象深刻。

奢华的宴会,优美的舞蹈令人迷醉,唯一有所缺憾的,哈菲兹似乎是一名坚定的信仰者,恪守教规,滴酒不沾。但他并没有将教规强加于人,而是用美味的法兰西葡萄酒来款待远方来客。

于后的几日里,两人如同多年未见之密友,常常畅谈至深夜。

在哈菲兹亲自陪同下,使团参观了祖拜尔大清真寺,旋转礼拜塔,观摩了盛大朝拜仪式。

这座景教庙宇有七座宣礼塔,寺中珍藏大量典籍,其悠久历史令人印象深刻,千人诵经如同一人发声更令人叹为观止。

几名翻译忙不停,书记官运笔如飞,短短几日便积累出数本笔记。

哈菲兹以及众多学者对大明风物同样好奇心爆棚,无所不问。

一个自喻为世界之主,一个自谓天朝上国,不曾想两方交流氛围出奇的顺畅。

自然,商业谈判是其中的重头戏。

说来,奥斯曼人对与大明建立正式商业往来的意愿比之大明使团还要迫切,前所未有的积极。

关起门来开会讨论,大概有几点可以解释。

第一,奥斯曼作为亚欧大陆十字路口,其商业版图因为西欧人的加入同阻挠而衰败了,对威尼斯出口断崖式减少,甚至由顺差转为逆差。

第二,奥斯曼近几年虽然东西战线不利,但仍旧是一方霸主,横跨三洲之大帝国,人口众多,需求旺盛。香料、丝绸、棉布、瓷器......无一不需要大量进口。

天竺诸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便死对头萨法维都向其大量出口丝绸。

丝绸当中,一部分为萨法维自产一部分为转口贸易。而转口贸易之中,竟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陆上丝绸之路。

由大明开始,经叶尔羌、布哈拉、萨法维,至康斯坦丁尼耶。翻山越岭,两万多里陆地运输。可见,这里头的利润有多么离谱。

第三,两方有着共同的敌人,葡萄利亚。

至于瀛州在马六甲干的那点事,提都没提,大抵巴格达总督是不知道的。即便知道也没什么。论杀人,奥斯曼一年的业绩,瀛州十年也追不上。奥斯曼没有闲心也没有实力去操心大洋另一端的事务。

巴士拉第八日,一份初步协议获得两方认可。

在巴士拉近郊,西洋商行以年租金两万阿克切租用约八亩土地用以筹建商馆。

进出口货物税率与本国商人等同。

商馆仅用于商业,不得修建防卫设施,商馆护卫不得超过三十人,但可雇佣不超过百人本土护卫。

商馆人员在商馆区遵大明法,在管区外遵沙里亚法,允许商馆人员在巴格达行省自由经商。

两万阿克切,大抵等于四百两白银,一位奥斯曼小领主的年收入,非常划算。

巴格达总督的自主权超出刘时敏预料,这份协约两人署名便即刻生效。

这在大明两京十三省是不可能的,便瀛州本土的地方官员也不会拥有这样大的权力。就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对奥斯曼来说微不足道呢还是怎样,总之这份协议对锡兰总督府、对瀛州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正式打开了一个巨大市场的国门,而非之前的小打小闹。

当然,哈菲兹帕夏会将一份正本送往康斯坦丁尼耶留存,刘时敏这边自然也会送一份正本去往屏东。

协议签订的这天晚上,刘时敏提笔书写奏报。

巴士拉一行,对他的冲击有些大,许多见闻许多感悟需要分享。

奥斯曼立国三百载,但看起来仍旧强盛,而大明立国不足两百五十载,为何显现出如此疲态呢?

一个制度令刘时敏印象深刻,蒂马尔制。

按奥斯曼沙里亚法规定。

帝国土地只属于一个人,奥斯曼皇帝,这是真实存在而非如大明那般仅仅是名义上的。土地分配则类似于大秦的军功授田。

领地年收入不足两万阿克切称‘蒂马尔’,其领主称‘蒂马尔哲’;年收入在两万阿克切以上称‘泽阿梅特’,其领主称‘扎伊姆’。

两者通称‘西帕希’。

西帕希对领地的占有是有条件的,除本人战时必须应召参战外,还要根据其领地的收入提供一定数量的骑兵,每五千阿克切提供一名。骑兵的马匹、武器、粮食均由领主供应。

领地除规定部分外,均不能世袭,即便世袭那部分,仍要以服兵役为条件,否则苏丹便有权收回土地,重新分配。

大名鼎鼎的西帕希骑兵,就是这么来的。

在刘时敏理解,蒂马尔制保证了奥斯曼有充足的兵源以及高质量的骑兵,以武立国,武德充沛。

如果把这项制度套用在大明,就很容易理解。

土地租金年收入每百两白银,就需供养一名骑兵,朝廷一声令下,点到谁谁就必须响应征召参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换算为农田,大概两百亩田地供养一名骑兵。

如果没有战争,或者未被征召呢,那就纳税。

按这个来推算,不要说在全大明推行,仅仅军屯,就能整出四十万骑兵来。显然,大明做不到这一点,而事实上蒂马尔制在奥斯曼也在持续败坏,那些领主总是以各种办法逃避兵役,比如交更多的税。不管怎样,也比大明军屯土地不明不白的消失要强。

总而言之,奥斯曼不养闲人,自上至下,享受富贵最多的一批人也为帝国出力最多,武德充沛,这一点就比大明强了不知有多少倍。

而人家的文化也没有因此衰落下去,便巴士拉市井小儿也能吟诵几句经典。

反观大明,享受富贵的一批人却无所作为,为国征战的往往地位低下,毫无尊严地位可言。

即便这样,皇帝收点商税便动了那些人的心肝肉,叫嚣国将不国了。

若论国家名义税收,刘时敏自谓见多识广,却从未见过哪国税收低如大明,但为什么大明百姓却叫苦连天,过的并不如意?

这个问题太沉重太复杂了,瀛州目前看似不错,纠正了某些问题,但大明两京十三省,人口亿兆,瀛王当真能根治痼疾么?

一个官绅纳粮便会翻了天吧?

好吧,这是后话,刘时敏忠实的记录所见所感,希望能给瀛王一份参考。

奥斯曼在刘时敏笔下有其强大的理由,然而落笔最多的,却是对它的反感同警惕。

帝国官员面上看着友善实则傲慢,目空一切,对异教徒充满偏见以及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名义上实行所谓的宗教宽容,允许其他宗教共存,但人头税苛重,额外的歧视性税收更多不胜数。

四万人的巴士拉却有一半人是奴隶,领主的田地商人的工坊除了监工没有平民。

巴士拉城区的奴隶市场每日开市,堆满了待售异教徒,甚至包括一些景教教徒,他们可能来自非洲,可能来自欧罗巴,也可能来自中亚。

他们宣称景教信徒不可奴役景教信徒,但也不要紧,大家都默契的不承认也就是了。

在这里,贩卖奴隶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没有任何羞愧感。

在这里,奴役异教徒就是天经地义,没有任何道德负担,对异教徒宽容反而是一种耻辱。

刘时敏不喜欢这里,那些愚昧无知的平民总是用异样眼光打量大明使团,令人非常不爽。不过也无所谓,那些高官那些富商知道世界的某些真相,反而更加容易打交道。

瀛州也贩卖奴隶,但不会有人认为贩卖奴隶是一种荣耀,那是地下产业,上不得台面。

然而令人费解的,这个帝国的统治者中也不乏奴隶的身影,哈菲兹的卫队,总督府中的高官,苏丹的禁卫军,以及他庞大的后宫,甚至某些行省的总督......

刘时敏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时日太少,对于奥斯曼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但有一点他可以肯定,马六甲半岛上,针对一神教教徒的法律还是太过仁慈了,应该效仿奥斯曼,进一步歧视他们进一步鄙视他们,如此才能逼迫不坚定者改宗,逼迫坚定信仰者造反,从而得以净化。

巴士拉奴隶市场,锡兰使团前前后后来了有三次,可惜没有收获。

市场里最多的是非洲黑哥,价格低廉,量大管饱,但锡兰不需要,天竺奴隶更廉价也更聪明更听话。

白奴较少质量也一般,因为强壮的男人会送去康斯坦丁尼耶,姿色姣好的女人大抵进了贵族的鸟笼。

这也不重要,瀛州不会使用奴隶充当战士,用于娱乐的女奴,除非有订单否则也不会下手。锡兰需要的是那种有一技之长的奴隶,比如养马、打羊毛、纺毛毯、鞣制皮革......

多年的购奴经验证明,引进技术奴隶对大明手工业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今日的奴隶市场尤其热闹,露天拍卖场上挤满了人,高台上贩奴掮客口若悬河,叽里咕噜的说着什么。

出现这种情况,大抵有好货要登场。

刘时敏目光寻索,果见高台旁站着几名装束特别之人,一看就可推测是草原来的。仔细看,其中两人眼角眉梢略有大明北方部族几分模样。

“他们就是克里米亚鞑靼人?”

翻译询问陪同的奥斯曼官员,得到肯定答复。

有关克里米亚鞑靼人,刘时敏这几日从奥斯曼人口中也听闻他们的一些信息,一些奥斯曼无知官员甚至以为大明的皇帝也是鞑靼人......

他们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蒙元时代。

为了这个,刘时敏不得不耗费唇舌同他们解释。

本以为奥斯曼人口中的鞑靼人同长城以北的鞑靼人长相差不多。但现在看,除了野蛮同嗜血,长相已然大不相同了,不仔细看,很难发现他们具备的某些东方人特征。

这个族群,真是走到哪里哪里就战火不断,本性难移。

在奥斯曼人口中,克里米亚鞑靼人就是他们的狗,为伟大的苏丹看家护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贩入奥斯曼的白奴,大半为克里米亚鞑靼人从东欧掳掠来的,据说每年输入奴隶数量可达两三万人,鞑靼人戏称北欧人为‘草原牧民的收成’。

北非海盗与他们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他还听说在克里米亚半岛上有个叫做‘卡法’的城镇,那里才是真正的奴隶贸易中心,奥斯曼奴隶贩子经常从那里运回整船的奴隶。

看着他们冷漠残忍凶狠的面容,刘时敏一阵厌恶。远隔两万里,也不知为何,看到他们就能联想到大明长城以北那些野蛮人。

‘打草谷’同‘牧民的收成’有什么区别呢。

刘时敏转头看向陪同官员,“我可以去看看鞑靼人带来的奴隶么?”

“您是哈菲兹帕夏的贵客,自然没有问题,只是奴隶的价格......”

“放心,公平买卖。”

“那就好,那就好!”

不一会儿,官员带过一名鞑靼人,那鞑靼人面带好奇打量刘时敏一行人,却也没有说什么,转身带着众人进入一间光线昏暗仓房。

那鞑靼人随意拉起一个女人,“这屋子里都是女人,有波兰人,有罗斯人,还有哥萨克人,五十金币一个,你是哈菲兹帕夏的贵客,可以随便挑选!”

看面相,女奴大概三十岁左右,因为营养不良而十分瘦弱,双眼无神,神情麻木,眼神扫过刘时敏几人,方才闪烁出几分神采,面带乞求。

此刻,最想被卖掉的就是她们自己。

五十个金币,当下奥斯曼金银比为一比八十,一个金币可兑换八十个银币,也即阿克切。换算为大明度量,就是八十两银子。

这个价格贵了。

处女价格最高,其次二十岁以下的女人,再次二十岁以上的,三十岁以上差不多就按老年人来处理了,风吹日晒,人总是特别显老。

刘时敏示意一随行商贾前去挑选,这位也是老人贩子了,对于其中的猫腻门清。

三十几个女人,只带出来两个,这令鞑靼人十分不满。

“贵客只要两个么?”

那商人摇头,“太老了,大多不能生,这样的女奴去到哪里也没人要。巴格达行省远离黑海,这些都是别人挑剩下的吧?五十个金币,你卖不出去,如果二十个金币,我会考虑多买几个。”

鞑靼人斜眼嘀咕几句,大抵是没有好话的,见奥斯曼官员瞪眼,方才稍稍收敛神态。

“两个不卖,拍卖场上见。”

眼见鞑靼人态度蛮横,刘时敏也不欲同其纠缠,转身走出仓房。

奥斯曼官员也很无奈,“鞑靼人就是这样,脑袋一根筋,蛮横无理,请使者不要介意。”

“无碍,我只是好奇,黑海距离巴格达极远,鞑靼人将奴隶运来有利可图么?”

“使者不知,奴隶多在克里米亚卡法城交易,但有鞑靼人也会将奴隶送去康斯坦丁尼耶谋取暴利。几百个奴隶,有几十个能卖个好价钱他们就赚了,如果有奴隶被后宫选中,或者入选近卫军学校,苏丹会给予十分丰厚的赏赐。那些没能在康斯坦丁尼耶出手的,才会流到其他省份,只要能出手,他们就是赚的。”

“我们这里很少有鞑靼商队光顾,所以您看,今天来了很多人,竞争会很激烈。”

奴隶市场也是有雅座的,有座位,头顶有遮阳伞。

高台上的奴隶不停切换,三五人一组,掮客卖力兜售,生理特征,职业技能,便是将死之人也能夸出花来。

但台下也没有傻子,卖出去不少,但价格始终在十至三十个金币之间徘徊。

搞了一个上午,瀛州商人入手六名奴隶,四男二女,总共花费122个金币,那两个之前选中的女人最终仅以每人二十五个金币的价格落入囊中。

两个女人很老,三十五岁往上接近四十岁了,四个男人也是残疾,两个点脚一个少两根手指一个瞎了一只眼。

为什么要买这几个废物?

因为两个老女人应该有些身份,手上没有积年老茧,那几个残疾男人皆是伤兵。

瀛王殿下交待的任务很多,热衷于搜集欧罗巴情报,尤其对那个极北地区的罗斯国最为上心。

在巴士拉,从奥斯曼官员口中,刘时敏得知这个罗斯国崛起的异常迅速,先后吞并东方的喀山、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三汗国,如今俨然已是奥斯曼帝国的巨大威胁。

刘时敏关心该国是否仍在东扩,东去多少里,最远据点在哪个位置,可惜无人知晓。

而这些信息,普通人是无法知晓的,只能寄希望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或者被俘军官,但愿能从他们口中得知更为详尽的情报,哪怕只是一点点。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重铸山河,大明瀛帝日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重铸山河,大明瀛帝日记
上一章下一章

第494章 巴士拉见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