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英雄的威名

第三章 英雄的威名

半秀才是个黑黑瘦瘦的干瘪小老头儿,没有秀才的功名,他还不能穿家里预备了很多年的那件蓝色长袍。这个国度穿衣服,颜色布料式样都有严格规定。穿错了就是僭越,可大可小,大到抄家问斩,小到四十大板。

所以他今天穿得是一件家里最新的半旧灰白色长衫,长衫上,只有不太多的几处污迹,整个长衫皱巴的不算太厉害。

半秀才昏聩的眼眸,配上稀疏的头发,正喝的双眼迷蒙满脸通红的时候,听到马征央他给孩子取名。顿时,脸上的皱纹就乐得开成了花。他容易吗!除了半秀才的荣誉头衔外,他可只有给人取名的时候最风光了。

只见半秀才摇头晃脑,满嘴一通别人听不懂的引经据典之后,说到:“那,啊,那就叫海山吧。”其实,他的思路也就是把《山海》这本经书的名字倒过来念而已。不过海山,海山,倒也大气。没有辱没了我们出生不凡的英雄主角。因此,作者也就不用绞尽脑汁的硬给主角换名字了。

英雄的大名定了下来,大家也都瞻仰了“天生圣人”的尊容,可谓皆大欢喜。吵吵嚷嚷热热闹闹的眼看酒席就要散了,却不防打院门走进来三五个衣衫光鲜的大汉,连声询问这是不是刚生了个出生不凡孩子的马家。

听到众乡民争着回答说“是”,一个人走了出去,不大功夫,引着一个锦袍玉带,浑身贵气的四十许大汉进来。后面跟着个约莫十四五岁的小童,手里拎着大小几样包裹。

若说起这群人的来路,那话就长了点。原来,距离马征他们村几十里的地方,有一条商路。那条路往东南走,通向这个国度富饶的都城,一直以来乡民们都在传说,都城里铺地用的都是黄金。

而顺着这条路向西南走,过了边关就能通往外国,据说国外遍地都是各色宝石,还有价比白银的外国精钢镔铁,有俊美的精灵传承下来的工艺品……

只是这条路太过艰险,不仅路途遥远,更兼有高山大河的险阻,甚至还要穿过无尽沙漠、黑暗的梵刚特森林、黄雾沼泽、黑色荒地等等一些能只用名字就吓死胆小鬼的地方。

在传说里,那些地方有眼窝里闪着绿光的骷髅,有会喷火的老鼠,还有从嘴里喷出的风都像刀子一般能杀人的黄鼠狼……

比如某母亲看孩子不愿意老实睡觉,她就说:“闹,再闹明天就把你扔进梵刚特森林里喂魔兽!”而孩子一听到这个,准会乖乖钻进被窝里哆嗦。没办法,那些地方恐怖的传说太多了。

但艰险归艰险,如果跑通两边的商路,那利润也是非常丰厚的。逐利是人的本性,将本国一些特产的丝绸布匹,宋魏国在东洋与海族交易来的一些珍宝香木珊瑚,还有邻国基里巴斯的瓷器漆器向国外运输,再带他们的特产回来,利润会厚到连帝王将相都眼红的地步。

路途艰辛,天威难测。所以凡是跑这种生意的,都很迷信。并且各地的各种神灵都拜,这些跑黄金商路的商人们既是佛家的居士,又是道家的学徒,还是国外各种神祗的仆人,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多拜佛多烧香,以期遇见危险时万一有一个灵验的,那就能保住性命。

只因趟商路利润丰厚,而又前途莫测,所以商人很舍得花钱。商路上也被他们花大价钱竖起了各种祭坛,建立了各种神庙,在石山里雕凿了种种神像。

商路离马家不算近,但马家诞生一位不凡圣人的事情,这段时间里还是传到商路上,被过往的客商津津乐道。最先传到的,是商路离村里最近的一个叫做郾城的小城里。

有位基里巴斯国的大臣叫程庆东的,是大圣人的后裔。按历史经验,大圣人不好当。圣人是装逼装出来的,而大圣人,则都是装逼成功之后,再被后人捧起来的。后人没事为什么要捧你,吃多了撑的吗?当然是对自己有好处才行。所以,出现大圣人是必然,但谁是大圣人,那就是偶然了。

这位大圣人很了不起,有历朝皇帝陛下层层封赐的名号。比如,一开始他被封为“万世师”。后来又被封赐为“至圣”。至圣要是换成白话大约就是:圣中之圣!

比较类似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爱拍的什么《千王之王》《赌圣之圣》一类的电影名字,是圣人里最牛叉的圣人。

当然这些还不足以彰显他的伟大功绩,或者说,他的装逼对后人来说还有剩余价值。于是,又加赐了“大成”。大成这俩字看似平静,可你若是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明白,大成啊!那就是说没有人能超越的,是集过去、现在、未来之大成者。地球的爱因斯坦在他面前,也就是一只小蚂蚁而已。

再后来,大约是本着发挥余热,挖尽潜在价值的意思,他又被赏赐了文宣王的称号。所以,到目前为止,他的封号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当然,至于这位集过去未来现在之大成者,天不变其大成的‘道’亦不变的大圣人,余热有没有被挖尽,那还得看以后的皇帝陛下们有没有识英雄的慧眼了。

这位在基里巴斯国做官的程庆东,是程子七十六代后人。他眼红这条黄金商路的厚利,组织家里的奴才,筹办了货物,悄悄地让自己的心腹周成以他自己的名义带领着,试着趟一下这河底布满刀子的蜂蜜河水有多深。官员敢不亲自经商而让下人们偷偷动手,不是为别的,而是丢不起那人。

官员收入之丰厚,没有一种行业可以比拟。要说大官其实没必要做下贱的行当,可谁让程大人只有一个已经死了一千多年的好祖宗呢?若他父亲是当朝太宰的话,就没必要蹚浑水了。

周成是个精细人,接受重托之后最先做的,是谨慎地收集情报,先后托关系请了一些跑过这趟商路的人吃酒。在酒席间请教一些路途远近、轻重缓急等等的注意事项。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别人也就选择一二三四的给他说道说道。里面自然少不了不尽不实的地方,对这,周成还是瞎子吃饺子,肚里清楚的。毕竟,同行是冤家嘛。

但他却从众人嘴里不约而同的听到敬神拜佛的意思,毕竟,虔诚的人开口闭口之间,总会表现出来。周成打听了了不少,这才带着人上路,可巧不巧的,刚宿在郾城,手下人四处打探收集情报时就听到马家诞生了一个出生不凡,攥戒而生的圣人。

逢庙礼佛,遇仙拜仙,礼多才好神不怪。万一要是拜对了,好处可是大大的。于是,打定了主意他,便带了礼物,打听了满月的日子,不请自来的前来道贺。其实这也是他瞎小心。哪有拜活人的?

马征连忙请人坐了,让相亲们加把劲,用乡民送来的野味现做了两桌新席,陪着周成说话。穷乡僻野的自然没有精细的吃食,但好在有新鲜的兔,獐,锦鸡等,也算让富贵的商人有动筷子夹几口的兴趣。

基里巴斯国同马征所在的元清国,一百多年前同属于魏姓帝王的魏国。后来众国各自割据称王,一分为六,又相互吞并了二十多年,这才分成三国安定下来,分别是有着魏国后裔一半血统的宋魏——开过皇帝是宋家和原魏国公主的儿子。还有胡人尉迟姓为王的基里巴斯,再就是马征所在的,以张为国姓的元清。现在的三国边境虽然还经常有些规模不大的小摩擦,但大体还算太平。三国本为一国,国情没区别。语言文字相同,同尊程圣人,同重科举功名,虽然细微上有些差别,但也不大。

三国都有厘定出身的规矩,也就相当于我们现代所说的登记户口。每位新皇帝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收籍当差”,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人口普查。

当时官府会给每户都发一个户帖,帖子里填写的内容是:籍,贯,丁口名岁。丁口名岁通俗点说就是家里所有人口的姓名,出生日期,而且只记男人。

户帖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其中,“籍”这个东西,是要收归官府的,是底根的意思。而帖则发给每家保管,丢失户帖是要轻微治罪的。

朝廷有时还会派遣大军配合当地的官府“点闸对比”,也就是按官府的存根“籍”来对比百姓手里的‘帖’,在对比中如果发现官府手中的籍和各家户帖有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那么多出来的人口,会先打板子,再发配给边疆充军。说是充军,其实就是去当奴隶。

出了大问题,里长(差不多就是村长的意思)是要被下狱治罪的,如果涉及官员,所有的官员都会被统统处斩。所以,出身是很严肃的问题。

‘帖’的格式三国都是一致的,填写相同的内容。官府收回的“籍”与‘帖’不同,‘籍’中除了记录‘帖’里的基本内容外,还要多记载一条。籍最大的作用也就体现在这一条上。

“籍”也叫版籍,役籍,乡下人干脆叫户版(因为籍都是写在木板上的)。简单来说,皇上需要多少种劳役,籍就有多少种分类。大致说,共有五大类。分别是民籍,军籍,匠籍,盐灶籍,铺户籍。

民籍,盐灶籍隶属户部,匠籍隶属工部,军籍隶属兵部,铺户籍隶属礼部。隶在这里是动词,意思就是,是某部干活。可这样理解:凡是属于民籍的家庭都是户部的奴隶,要给户部干活,就简单了。

六部都是皇帝的,所以也别嫌丢人,因为程大圣人说了,天下子民都是皇帝的奴隶和仆人。事实也正是如此,皇帝需要多少奴役做什么样的工作,就会调拨多少多少户去做。比如民户种田,兵户去服兵役当兵等等。

再细分,除了五大户外,还分别有阴阳户,医户,儒户,乐户,陵户,庙户,坛户,酒户,醋户,面户,菜户,水户,茶户,树棕户,漆户,鱼户……等等等等,反正大到兵员、武器、粮食、草料、布匹,小到痰盂、尿盆、夜壶和草席,皇帝有多少种需要,就会分出多少个类别的户来。

在每月的初一,皇帝都会下一道《宣谕》,里面必然都有类似的一句:“说与百姓们,各守本分,纳粮当差不要误了!”

什么是本分呢,皇帝说的好:“做为老百姓,要懂得自己的本分,田赋力役以供上者,分也。”

而每户新出生的人口,都要子继父业,也就是说,祖上是什么籍,你就是什么籍,祖上做什么样的奴仆,你就是什么样的奴仆。

但有一点,为了把人口栓死在土地上,不给皇帝捣乱,三国都很重视农业,给了农户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参与科举,而铺户籍的商人是不行的。

科举的好处无限!考中秀才,户籍就能从民户中抽出来,从此不用再服劳役。考中举人,就有做官的资格。虽然有没有实缺还得看长官给不给,但这始终是甜枣啊。虽然普通农户没有时间,没有财力去读书,但终究给了你一个希望不是,若是殿试点中进士,你都不用跑关系送礼了,只要拜拜座师,铁定有官做——大小肥瘦而已。

至于状元嘛,那要看皇帝的心情。所谓乱弹琴,就是形容皇帝点状元的。举个实例吧,基里巴斯国的皇帝,任命一个大臣去考试。大臣考试后拟出一个榜来,递给皇帝钦点,皇帝一看,状元以下,全部都是南方人。生气了,很生气。心说,我是北方人,你全给我点南方人,啥意思啊。就把考官脑袋给砍了,而榜上有名的那些南方人,统统剥了功名。然后自己拟榜。放榜一看,自状元以下,全是北方人。

而且状元是个稀罕玩意,基里巴斯立国三百多年来,状元只出十一个。平均三十多年一个,反正皇帝心情不好,不会殿试,国家有难,不会殿试,死了老婆孩子兄弟姐妹七姑八姨,不会殿试,打雷烧了大殿后院什么的,不会殿试……

书归正传,周成问起马家出身,那就是相当于上世纪的民国人见面问:“先生哪里高就?家里有没有背景?”

马征家是农籍,就跟周成说了,周成一听,就鼓动马征让孩子读书考科举。

周成话刚落音,马征就叹息起来。原因无他,没钱。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道理其实他也明白,尤其是在三国。学武不如学文。为什么?举例元清为例,元清朝倚文欺武。但凡武人,地位就比文人低一等,军队中,将官之上还设监军,监军的实权大的没谱。可以干涉将领的军事部署,可以直接命令将领,甚至可以直接将各级将官阵前擒杀。而每次大小军事行动,最高指挥官,都必须是文官。虽然文官除了收收冰敬、炭敬,每逢春节、中秋和端午这三节,还有自己和夫人的寿诞收收礼外,也实在没有别的特长,更别说指挥打仗了。但三国情形都是如此,所以,学武实在不如学文。

学文虽然是好事,考上秀才就可以免除徭役,就算考不上举人,至不济也可以设帐教书,混口清闲饭吃,待遇比民籍好五倍。倘若进了举人,甚至进士,那更是前途无量。虽然说以农家出身的人,就是中了举人,放实缺的可能也不大——朝里没人啊。

但总算有了品阶,有了品阶就能得到一些土地。这些土地只需要交一部分税,剩下都是自己的。倘若再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放了实缺,乖乖不得了,有道是“两年县官,千两白银”。进士的好处就更不用说了,最少也是直接放到县尉任上。

只是现在的马征供养不起一个读书人啊,十岁学文,十年寒窗,这就二十年了。吃喝,书籍,学费,交游费,这得多少钱啊,保守估计,也得一、二百两纹银。而且谁能保证十年寒窗就能中秀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异界窃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异界窃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英雄的威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