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声甘州.洛阳牡丹》
望春来洛水动尘心,一枝万千馨。展天香国色,临波旖旎,晓夜盈盈。尽得东风裙下,螓首众芳惊。日日红颜顾,春岂无情。一梦醒来时候,叹时光即逝,去日难更。粉萼香素手,执手影娉婷。展雍容、分襟无语,却生悲、恨不两相行。从今后、相思无奈,托梦来生。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阙写牡丹之美,下阙抒牡丹之情。
2009年4月初,我将这首词上传到《杨柳青文学网》后,编辑梅苑对它做了如下按语:
“本是国色天香之姿,美得雍容。下片倒是无意惹闲愁,这愁嘛,还是值得商榷的。”
这段按语读之令人瞠目。但凡做编辑的,都要首先读懂别人的作品,然后再下结论。倘若读都没读懂,就如此武断地下结论,很容易让读者觉得你是在吹毛求疵。
这首词中的牡丹绝非是在“无意惹闲愁”。牡丹向来雍容华贵,艳丽大方,这是其特质,所以人们说牡丹风流。但任其风流也有花开花落之时。牡丹盛开于四月间,正值春末。春去也,牡丹将谢,我在此赋其以一个生命的话题:要珍重青春、珍惜时光。牡丹与春之恋,是我着意构创的一段浪漫的故事,也是我这首词的重点。春与牡丹的分手是一番生死之别,是很悲情的。春沐浴了牡丹,春的归去也必然带走牡丹的情怀,怎能说它是“无意惹闲愁”呢?
咏物诗讲究的是寄情于物,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寓于所咏之物上。故而作者悲喜不一的情感,决定了所咏之物之情状。这里绝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说牡丹雍容华贵,就必须着其欢情,如果着其悲情,就大逆不道了。持这种观点者显得知识浅薄且不懂咏物诗的特点。早春里盛开的杏花,有人说它轻薄,也有人说它纯真。并不是杏花真的轻薄或纯真,其实它反应的是咏者的喜恶心态。同样是写牡丹,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牡丹》一诗中极尽其美,大加赞赏。而在《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中对牡丹的凋谢悲叹不已,其情凄婉。两种心境在同一位诗人笔下的同一物上展示地淋漓尽致,风格各异。
诗词史上这样的例子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
看来,我们网络的斑竹们还要加倍努力学习才行啊。
否则,真有当斑竹当不下去的那一天。
天道酬勤。
二零零九年四月二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