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宫墙外的波涛丝毫没有影响到深宫内园,我正在努力的思考着《天道论》的基础,在《天道论》里,为了迎合这时的思想,特意的摘借了四书五经里的内容,补救并不困难。而最实用的当然就是我那个老乡——张之洞的《劝学篇》了。

作为清朝历史上兴办实业之最的张之洞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另类,父亲就经常给我提起过,因为爷爷起家的时候就是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时,尽管里面少不了李鸿章的份儿,父亲还是忘不了他。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张之洞的立论和经历。

张之洞也是八股起家,做过学政、到国子监当过司业、入过翰林,他这样的经历显然可谓是传统文人的精粹,但他又兴办新学、倡办洋务、奏保华人。所以他的导论对现在还是挺有助教的。

于是我防照着《劝学篇》的序也写了个大概,然后一点点完善。然后把内篇删节,保留‘内篇务本,以正人心’的精神,如同心、教忠、明纲、知类、正权、总经、守约、游学、益智等九篇文章,宣扬同心协力、知耻后勇的情操,知教合一的纲领。

“启禀圣上,大学士杨廷和、蒋冕、毛纪、少保费宏、礼部尚书毛澄、代吏部尚书石珤等在宫外求见,现在正在乾清宫等候。”

我从这几天匆忙编好的新《劝学篇》中抬起头,点点头表示知道了,让他先出去,然后定神收拾起那本册子,朝乾清宫走去。

几天来除了和方献夫、杨慎等人经筵外,就是编写这部书。朝政都是由内阁处理照样,而山陕两省免除杂役的事情今天应该就有个结果了,要不然这几个内阁重臣就不会聚集到一齐到乾清宫等着了。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小太监通报后我就进入堤殿里,听见宦臣声音的杨廷和等人早有准备,不慌不忙的行礼觐见,等到我说‘平身’后站起,说道:

“皇上,日前臣等已经就山陕两省的免除三年杂役事拟好票拟,请皇上御览!”

“来人,赐坐!众卿家来的正好,朕这里有一本刚刚写好的书,要让人把你们传来品评一下,既然如此朕一边看你们拟好的章程,你们就传看一下朕写究的东西。”

平稳地坐在宝座上。透过从金顶帷幄垂下来地帘子看着他们。把手中一直拿着地书册递给旁边地小宦官。示意他把书册给为地杨廷和。再从他手中拿过一件装订好了地文书。仔细观看起来。

说起来他们也不愧为一代名臣。在我看来一件普普通通地事情竟然在他们手中变了一个样。从中央到地方。方方面面都照应到了。书文言简意赅。可以看出他们不断地在整体上地筹划。我知道只怕他们已经在自己所属部里做了一套与之适应地规划而心照不宣了。

对此我当然无能为力。现今地体制是大明建国一百多年沿袭下来地。就算太宗皇帝改革了太祖皇帝定制。变相地设立了内阁。公然攻伐不征之国等等行为。也没有改变千百年来地奏折文书。具体下落地都是领有其文地。

另一边。改良地《劝学篇》在阁臣中传看地时候。杨廷和只是简略地看了看就递给下手地蒋冕了。他当然不是忽视这本书代表地意义。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从杨慎那里了解到了其中地内容。而且他和杨慎一样赞同着书中地观点。以致他仅仅翻看一下。知道和自己儿子说得一样就溜过去了。

“这个票拟不错。朕就准了。”细细地研究了一下。觉得没什么问题后我一边拿起书案上地朱笔批示。一边说道。“爱卿们就按这个方案。可以交予各地实行了。”

“是。皇上。老臣一定盯着这件事。不让皇上地善心白费。”杨廷和听到我这么说。连忙从太监手中接过票拟。说道。

“哈哈,辛苦你们了。好了,你们觉得朕这本书册怎么样?要知道这本书连同《天道论》、《辨证》、《中等数学》都要在国子监祭孔时用到,而且过后还会颁印给国子监供其教学,事情是万万马虎不得的。”我特意强调道。

“皇上,臣不觉此书有问题可改,其与《天道论》和《辨证》相辅相成,可以教化人心而不至行差踏错,但用于祭孔……”毛纪有些犹豫的说道。

“臣刚刚全读此本,亦觉它颁赐国子监还可,但祭祀孔子事关重大,不可因此书祭孔。请皇上三思!”蒋冕起身直言道。

说起来虽然是有两份初稿再传,但时间上也就排位靠前的人可以大致上观看,而杨廷和可以不算,因为其中一份稿子就是杨慎代抄的,完全可以抄写两份而上交一份,杨廷和自然事先知道。所以蒋冕、毛纪他们的意思就格外值得重视了。

“好,既然你们同意颁印于国子监,那用不用其祭孔朕也不在意。这两份书册就交予你们回去细读,朕这里还有。如果粗糙有误可在祭孔前告诉朕,没事你们可以告退了。”

“臣等告退。”

“来人,叫吕芳过来。”

他们出了甬道,我一边端着刚刚抄写出的白银细则和一些重点端详,一边让人去找吕芳过来。现在两省免除杂役已经拉开大幕,今年的财政也就此全面展开。宫中用钱的地方也跟着开始运行,没有大量的银钱作为经费,诸如炼钢、蒸汽机等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没法开始。吕芳就成为现在的财神爷了。

“奴婢参加皇上”

“起来吧,吕芳,朕要你办的事情怎么样了?这几天可有一个章程出来?”

“皇上圣明,奴婢给张永飞鸽传书后才知王义和王信兄弟去往南京时带有整块玻璃四百五十块,落地摆钟九十八台,坐式摆种六十二台,挂式钟六十台,占了京师库存的半数多,就算现在开始贩卖也没有多大问题可存。这段时间京师里有制造出来的也基本可以补充进入库存里,并且正在研制更加精致的摆钟,以及陛下所言的机械钟表。

不过昨日接到王氏二兄弟的报告,他们到底南京三天,先后到南京各司库里走访。南京那里的情形不妙,如果要在那里生产钟表的话需要两个月左右,玻璃则需要一个月,他们已经开始工作以争取可以早日完成。所以连同张永的意见,奴婢认为应该把京师库存全部运往南京,京师另行生产以赴交易。这段时间正好可以商量出一个妥善的章程出来,所以这来来回回最快可能要等到四月份才可开始东西贩卖。”

事情仓促,从他平静的叙述着几天的努力里可以清楚的看出,就算我早已准备还是不能措手。两畿重地本是富庶,所以从研制钟表和玻璃开始就以打算进行商业活动,但当皇帝以来的生活一时忘记。现在想要就原有基础上重新考虑就晚了,张永已经离京,相距近三千五百里,通信不及又不能善离,时间拖长一点也是题中应有之事。

“那现在制造厂的产量是多少?有没有增长?”我点点头,继续问道。

“没有,皇上,这三个多月没有丝毫的进展。”吕芳摇摇头,一脸遗憾的说道。

“这样呀……朕知道了,你回去继续处理这事吧!不过三月末必须给朕一个回案出来,明白吗?!”

问清自己的现金和产业,就放心的进行国子监祭孔仪式,正好孔子子孙孔彥隆、孔承槩、孔承緒三人进京乞观幸学礼,他们就像客座教授一样的存在正好被我所用。所以我按开国时的礼制进行斋戒,然后按弘治九年的天子之制祭祀‘至圣先师’。

重头戏完成以后返回国子监,在院子里赐给国子监祭酒赵永《天道论》、《辨证》、《劝学篇》、《中等数学》,并由已经事先知道的赵永进行讲解《劝学篇》,在结束时还有一个叫吴慧讲‘易时乘六龙’一章,赏了一下钱帛,国子监祭孔这件筹划已久的事情才算完成。我也算在大明留下了第一块烙印。

整个三月在祭孔后变得井然有序,春耕、杂役的事情进展顺利,吏治也在一份户部奏折所言的‘各地边镇在遇到警讯是上报朝廷说因马草不足请旨拨银,实际上却是堆草束至黑穰’,并感叹‘此由各官不恤民艱,徒信權勢,上草給價,浪費官錢,貯之無用,若將前草價糴買米荳,雖經年久,皆得實用矣。’中展开。

尽管我知道此时此事可能会没有回音,或者被上下掩盖起来,但一个态度就会使下面明白自己的意思,总会有人出来说话。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嘉靖皇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嘉靖皇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