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还你一个真实的司马懿(2)

第一章 还你一个真实的司马懿(2)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为了帮助刘备完成他的遗愿,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以示决心,从此开始了“六出祁山”的北伐战役。在北伐正式展开之前,还有一个插曲,这就是处置孟达的问题。孟达字子度,乃是蜀国的大将。他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刘备入川以后,他选择了投降。刘备任命他为宜都太守,并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命他率兵进攻魏国的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刘备知道孟达这个人虽然名气不小,可是有些名不符实,他经常夸夸其谈,其实呢,实际的能力根本不是他吹嘘的那个样子,因此担心他自己成不了事,就派刘封率兵去协助他攻城。孟达听说刘备派人来协助他,心里就有些不爽,认为刘备这是不相信他的能力,后来想得更严重一些,这直接就是不信任他的表现啊。另外孟达跟刘封这俩人性情脾气都不相投,知道派来的是这么一位后,他心里更是犯起嘀咕来了。后来没多久,关羽开始进攻襄樊,战事一路都很顺利,可是自从司马懿向曹操献了那条毒计之后,形势就急转直下了。关羽不但没能攻下樊城,就连后方都被孙权派人给抄了。这时候关羽屡次派人给孟达送信,让他抓紧派兵去救,孟达担心打不过孙权,把自己手下那些士兵也给损折喽,因此屡次托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肯兵,结果关羽最后被孙权擒杀,荆州也给丢了。刘备对孟达那个恨啊,那就可想而知了。孟达哪能不知道主子脾气啊,再加上他身边老有个刘封对他虎视眈眈的,孟达是又怕,又恨,后来干脆一咬牙一跺脚,投降魏国了。

孟达降魏的时候,曹操已死,接受他的投降的是魏文帝曹丕。曹丕看孟达人长得很精神,又特别会说话,对他还挺有好感的,于是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古语说的好,“英雄所见略同”。对待孟达,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几位处在不同阵营的人物,却有着令人惊奇的相似看法。司马懿认为孟达这个人巧言令色,说一套做一套,不可轻信,因此屡次向文帝进谏,文帝不但不听,后来还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给他封侯、假节。这里简单介绍一句,封侯我们是熟悉的,这个“假节”,就属于古代政治用语了。所谓“假节”,指的是“使持节”,意思就是让某个人持有皇帝颁的符信。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要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目的是使让这些人获得“便宜行事”的权利。具体来讲,“使持节”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持节”有诛杀无官职者的权利;“假节”则使人有权斩杀犯军令者。这样的待遇,不可谓不丰厚。降魏以后的孟达,也确实安份了一段时间。可是后来曹丕挂了,太子曹睿即位,他采纳司马懿的意见,对孟达就不像他父亲那样宠信了。孟达这人是最喜欢风光的,身份和待遇一生变化,他的内心就同样生变化啦。他想,自个当年投降魏国就不那么光彩,现在可好,付出那么多,承受着被人骂作叛徒的压力,现在却被曹睿这小孩给欺负了,太不平衡了啊。心里一有想法,孟达就开始活动起来啦。他暗地里连结东吴,拉拢西蜀,名义上降魏,实际上却仍以蜀将自居。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把自己打算做内应,反叛魏国的计划告诉了诸葛亮,想他表示,这许多年来,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蜀汉哟,他一直没有把它忘掉。

孟达说得好听,诸葛亮心里却很明白:孟达嘴上说要跟自己联合攻魏,其实这人一贯反复无常,真要等他动手,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呢。因此他打算想个法子,促使孟达早点跟魏国开干。法子自然是有的。魏国有个魏兴太守,名叫申仪,一向跟孟达不好。诸葛亮于是找了个不怕死的手下名叫郭模的,让他假装去投降魏国。混进魏境后,郭模就瞅个机会,跑到申仪那里,把孟达跟诸葛亮提到的那个计划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申仪。申仪正愁没有机会收拾孟达呢,听到这些以后,忙不迭地跑去告诉了魏明帝,明帝了解到这个信息以后,又抓紧把它告诉司马懿知道。司马懿的谋略之能在这一时刻又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他担心孟达得知事泄,会马上举事,真要那样的话,仓促之间还真是不易将他制服,于是赶紧给孟达写信道:“将军您当初离开伪汉,托身大魏,魏帝托将军以疆场之任,委将军以伐蜀之事,对您真可以说是心贯白日,一片赤诚啊。蜀国人别管聪明的还是愚的,对您都是恨之入骨。诸葛亮那老小子,可以说是没有一天不想杀了将军您而后快,只是苦于没有办法而已。郭模跟申仪所说的那些事,那可都不是小事儿啊。如果事情真的如他所说,对诸葛亮这么有利的事情,他岂能轻而视之,甚至会将它们泄露出来呢?他是想借此而置将军您于死地啊,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我们是不相信将军您对魏国怀有异心的,您可千万别着了诸葛老儿的道儿啊!”孟达看了这封信,觉得司马懿说得有道理。他想到诸葛亮对自己的态度,又想到投降魏国后所受到的恩遇,那心里是一会儿喜,一会儿忧,一时真的拿不定主意了。

孟达拿不定主意,司马懿的主意可拿得倍儿快哩。就在孟达还在左右思量之际,司马懿已经秘密调集好军队,率人悄声疾进,直奔孟达的驻地上庸而去了。这次行动之前,司马懿手下的将领都劝他说,孟达跟东吴和西蜀的关系还不明朗,最好还是远远地观望一番再做决定,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道:“孟达这人没有信义,是典型的朝秦暮楚之辈。就算今天他会跟吴蜀开干,明天也保不准会反,所以还是趁他犹豫不决之际把他干掉的好。”说完他就下令,命众将士倍道兼行,还不到八天,大兵就开到了上庸城下。吴国和蜀国都跟孟达通过消息,也都想兵不血刃地得到这块军事要地,于是各自派兵前去援救孟达。这一招司马懿早就料到了,他分派将领率兵阻击,两国的援军于是都被阻在了城外,不得靠近。

司马懿率领的前去讨伐他的军队来得这么快,这是孟达绝对没有想到的。在此之前,诸葛亮曾经告诫他,要真想做成这事,就得果断坚决,千万不要被司马懿等人的花言巧语给诓骗了。孟达没当回事儿,他回信对诸葛亮说道:“宛城距离洛阳有八百里,距离我这里则有一千二百里,魏国的军队都囤集在宛城,他们听说我兵举事的话,肯定得先上报给皇帝,就算是派兵来镇压,皇帝也得先作批示,然后再派人把批文到宛城,这一来一去,前后就得有一个多月。等到那时候,我的城防早就部署完毕了,军队也都调集妥当了。上庸这地方形势险恶,司马公他一定不会亲自来攻打的,只要不是他亲自来,我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孟达的算盘打得不错,可是他没想到,不到八天的功夫,魏军就兵临城下了,而且他站在城头放眼一看,带兵的恰好就是司马懿。孟达这一下直接给惊着了,他又赶紧写信给诸葛亮道:“怎么搞的,我这边才刚开始行动,不到八天,魏兵就围城了,这也太tmd快了吧?”

孟达给诸葛亮写多少信,诸葛亮也不会真的花大力气去救他的。既然已经这样了,孟达还是决定负隅顽抗到底。上庸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孟达命人在城外架上木栅栏以加固防守。司马懿不管这一套,他率军强行渡河,遇栅拆栅,一直打到城门跟前。他不作休整,迅将军队分成几队,命他们从八个方向一齐向突进,日夜攻城不休。这样一个多月下来,城里的守军终于吃不消了。某天晚上,孟达的外甥邓贤和他的副将李辅一起下手,把孟达给喀嚓了,然后提了他脑袋开门投降,一场骚乱就这样结束了。孟达的脑袋被送到京师,供士人和百姓瞻仰并唾骂。上庸城破后,孟达的士兵被司马懿俘获的有上万人。这一仗是司马懿亲自导演的战役中相当经典的一个,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孟达败下阵来自然是不足为奇的,可是连诸葛亮也落了下风,这就足以见得司马懿老谋深算的厉害了。

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二月,在先前的三次出兵北伐无果之后,诸葛亮第四度率兵出山,这一回他主攻魏国的天水郡(位于今甘肃东南部,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把魏国将领贾嗣和魏平等人围在了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是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形势危急,魏明帝把司马懿找来,对他说道:“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司马懿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另外能够跟诸葛亮这样优秀的对手频相对抗,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于是司马懿欣然领命。明帝让他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雍州,中国古九州之一。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青海省的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梁州,中国古九州之一,辖地除陕南外,并南伸到川、黔各一部)诸军事。司马懿受命以后,就率领车骑将军张?、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人去讨伐诸葛亮。老将张?劝司马懿分军向雍、?(今陕西省眉县)以为后镇,跟前部互为援引。司马懿说道:“分兵要看情况的。如果分兵以后,前军足以抵挡诸亮军的军队,那将军的提议就是很有道理的;可是如果前军不能抵挡的话,那么分兵反而等于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当年项羽的三军分别被黥布挫败的原因了。”张?听了他的话,也感觉很有道路,于是魏军没有分兵,而是直接进军?麋(今陕西省千阳县)。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的军队就快到了,而且军队数目不少,生性谨慎的他先想到的是军粮的问题。他打算亲自率众去割上?(今甘肃省天水县)的麦子,充作军粮,好跟司马懿打持久战。司马懿这边儿得到消息后,他手下的将领们知道这回诸葛亮是打算打场大的,于是都有些害怕。这时候司马懿却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道:“诸葛亮一向是顾虑多而决断少。这一回,他一定也会先安营自固,等确定万无一失了再去割麦。既然是这样,咱们干脆就日夜兼行,两天之内,一定能够先于他到达上?。”于是他当即下,命三军衣不解甲,晨夜赶路,果然先于诸葛亮的军队到达了目的地。诸葛亮远远地看到司马懿的军队卷起的浩浩烟尘,知道这麦子割不成,而且感觉这场仗没有取胜的把握,于是命军队趁夜撤退了。

司马懿占了先手,他断言道:“咱们这么辛苦地赶路,人马劳顿,诸葛亮他要是真有胆儿的话,就该这时候来突袭。可是他这个人啊,谨慎有余,就是不敢占据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省中部)跟我们急战,这样一来,事情就好办啦。”于是司马懿命军队大起胆子,继续开进。行进到汉水(中国长江的最大支流。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北的米仓山,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中部,在武汉市入长江)北边时,他们终于与诸葛亮的军队相遇了。狭路相逢,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司马懿命三军结成阵势,然后派牛金率一队轻骑兵作为诱饵,来吸引蜀军的注意。诸葛亮用兵确实谨慎得很,他看出这支小股的敌军只不过是只香饵,自然不肯上当,因此两军才一交兵,诸葛亮就命令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祁山。诸葛亮命军士屯驻在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命他们扼守南北二山,截断河流,做成一条人工的护城河,并且命人在城外围筑工事。司马懿利用蜀军士气低落的机会,铁了心要穷追到底,于是他下令命军士们强渡河流,并且下令不惜任何伤亡,一定要攻陷城围。诸葛亮看到司马懿这么玩儿命,有点害怕,于是命军队趁夜再退,可是没能退出多远,终于被司马懿追上了。无奈之下,蜀军仓促接战,吃了大败仗,被斩杀和俘虏蜀军达上万人。

这场较量,又是司马懿占了上风。诸葛亮退回蜀中以后,司马懿的军师杜袭等人劝他说,“等到来年麦子熟了,诸葛亮一定还会来折腾的。陇西地区粮食匮乏,您看今年冬天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开始从中原往这边运粮食?”司马懿的战略眼光确实不是盖的,他摇摇头,断言道:“诸葛亮两出祁山,一攻陈仓,都是无功而返,粮食和军备的消耗极大。来年纵然他还会兵,也不会再选择攻城,而是会力求野战。野战的话,那他兵的方向一定会是陇东,而不是陇西。诸葛亮打仗,经常为粮食的事儿心烦,老是觉得粮食不够用。这趟回去,他肯定会使劲儿地积攒粮食,依我看啊,这一回没个三年五载的他是不会再动弹了。”这番言论一出,手下众将皆叹服。为了为下次跟诸葛亮的对抗做好准备,司马懿上表请求把冀州的农夫迁一部分到上?来屯田,让他们成为以后的粮食来源,明帝对这个建议表示赞许,并予以批准。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十余万人从斜谷(秦岭太白山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出蜀,在渭水南部安营扎寨,准备再次大举伐魏。诸葛亮这一次的出兵,距离上一次北伐,恰好是三年的时间,让人不得不佩服司马懿非凡的见识。魏明帝一听到这消息,又坐不安稳了。在这三年当中,东南的吴国比较消停,没给魏国造成什么大麻烦,因此司马懿得以安心待在西北,经营城防,全力提防诸葛亮的再次入侵。不过即使如此,明帝还是不放心,于是后来他又派征蜀护军秦朗率兵二万,前去增援司马懿。

当时司马懿手下的将领们都建议把军队驻扎在渭水之北,把渡不渡河的难题丢给诸葛亮,认为说不定还可以沾个“击其半渡”的便宜。司马懿却反对道:“驻在渭北稳当是稳当,可是你们别忘了这一地区的百姓和他们的粮食积聚都在渭南,诸葛亮得了这些人口和积聚,就更有本钱跟咱们打持久战了,因此渭南的平原地带才是必争之地呢。”说完他就下令引军渡河,然后背靠着渭水安下营来。

司马懿审查周围形势,对手下的将领们说道:“诸葛亮要是真有胆子,就应当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兵,依着山势向东而进;要是他仍然求稳,西上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即今太白山北麓的宝鸡岐山县五丈原镇),那咱们就没什么值得担忧的了。”结果诸葛亮果然西走,往五丈原而去,并且作出一副将要北渡渭水的驾式。司马懿一时有点看不清诸葛亮的意图,于是派将军周当把军队屯驻在阳遂(今址不确),引诸葛亮来攻。可是一连几天下来,诸葛亮的军队都是纹丝不动。司马懿笑道:“诸葛亮像是想要跟我们争夺五丈原的样子,却又不肯向阳遂进兵,他的用意也就容易测知了。”他命将军胡遵和雍州刺史郭淮在阳遂会合,然后在积石(今青海省循化市积石镇)展开架式,与蜀军临原而峙。诸葛亮无法前进,只得暂时命令撤军,仍旧驻扎在五丈原上。

当夜,半空中有一颗慧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坠落在诸葛亮的营垒之后。这种现象在古代可是不吉利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将星陨灭”的天象了。司马懿看到以后,知道诸葛亮此战必败,于是趁夜派奇兵偷袭诸葛亮的后营,诸葛亮防备不及,损失了千把人。这按说是个小小的胜利,可是听说司马懿擅自出战,派人搞偷袭的事,朝廷可不放心了。魏国的君臣们认为诸葛亮长途跋涉,劳师远征,不能迁延,肯定是急于求战的,他们于是三番五次地派人给司马懿送信,让他不要轻动,持重固守,以候其变。司马懿有多聪明啊,这些道理他能不懂啊?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跟诸葛亮大规模地接战,派个奇兵搞搞偷袭什么的,那只是为了起到扰乱敌军军心的目的罢了。

那夜的长星,诸葛亮本人也看到了。身体每况愈下,他自己怎么回不知道呢,长星陨落,就坠在他营垒的后头,这象征着什么,他又怎会不明白呢。可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叹惋着天不佑汉之余,他仍然希望此次出兵能够有所斩获,于是他强打精神,接连命人向司马懿挑战,可是司马懿就像是吃称砣铁了心,就是不肯出营。诸葛亮心里那个急啊,人一急就出损招,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许多妇人的衣服和饰物,意思是嘲笑他司马懿不是个爷们儿。这一回司马懿怒了,他向皇帝上表,请求跟诸葛亮决一死战。皇帝一看吓坏了,赶忙命使者前去宣诏,诏书里连连对司马懿说道“使不得,使不得。”这样做了,明帝还觉得不放心,于是又派了那位一向以刚烈忠贞而著称的老臣辛毗,拿着象征皇帝权威的旄节,以钦命军师的身份跑到司马懿军营里去阻止他出战。

辛毗刚刚来到司马懿的军营,赶上诸葛亮又来挑战。司马懿火了,他部署军队,打算出营接战,这时候只见老头子辛毗颤巍巍的,手里紧握着皇帝赐给的旄节,望营门前一杵,大有一副“你们想要出这个门,就得从我身上踩过去”的架式。没有办法,司马懿只好取消了出战的命令。辛毗到达魏营的消息刚刚传到蜀营,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姜维就对他说道:“辛毗杖节而来,这回司马懿更是绝对不会出战了。”诸葛亮绝顶聪明,他早就把司马懿那点儿小九九给看穿了。他对姜维说道:“司马老贼本来就没打算跟咱们交战,他先前之所以几次三番地向魏帝上表请战,无非是想作个样子给他那些手下们看罢了,目的就是让他们不会怀疑是他胆怯,不敢跟咱们打,最后以至于堕了军威。自古都是“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他要真有赢我的把握,他要真想跟咱们打,早就打了,怎么会有中间隔着上千里,却频繁地派人向京中送信请战的道理呢?”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是堪称一对苦手,他们把彼此都研究得很细,对方的一举一动,他们都是心知肚明,真可谓棋逢对手,半斤八两。

诸葛亮跟司马懿半斤八两,他们俩人对峙没关系;可是两个国家军事的对峙,这对蜀国来说可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且不说两国的综合实力相差悬殊。魏明帝虽然能力有限,可起码他对司马懿是信任的、支持的。而诸葛亮呢?他身边不但没有一个能力与其相仿,可以为他分忧的人,更惨的是还要被冒着被一群黄皓那样的小人谮毁和被那个傻瓜皇帝刘禅猜疑的危险。终于,他不堪重负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责任已经不足以支撑那因负荷运转而行将灯枯油尽的病躯了。诸葛亮带着无法实现刘备遗愿的巨大遗憾离开了尘世。他死后,这最后一次的北伐当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了。他后下的将领们烧营遁走,当地百姓四方奔走,宣告他的死讯。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死了,立马不练龟缩功了,他抓紧调集军队,纵兵追击。蜀国的军队痛失主帅,情绪低落,走得很慢,眼看就要被司马懿追上了。就在这时,只见诸葛亮手下的长史杨仪带着一支军容整饬的部队,扬旗鸣鼓,从山坡后面从容转出,像是要跟魏军接战似的。

读过《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预料到司马懿一旦得知自己的死讯,一定会派兵来追,于是让杨仪事先做好几尊木雕,刻成自己的模样,吩咐他说,到时候如果司马懿真的追来了,就把木雕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推出来。司马懿生性多疑,一看这阵势,一定以为诸葛亮是假死,实际上是想要诱他上钩呢,这样一来,他一定会停止追击,乖乖打道回营的。后来事情的展,果然皆如诸葛亮所料。这段情节,其实乃是出于罗贯中三实七虚的渲染,木雕之类的道剧,其实是不存在的。正史的写作方法,跟小说显然是不同的。《晋书》乃是为晋国的皇帝们立传的,记到此处,作者自然不能让司马懿太丢面子,于是在此处,作者只是用了轻描淡写的一句“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随意带过了。其实我想,当时司马懿看到蜀军那样大张旗鼓地迎面而来,也该是着实吓了一跳两跳不等的。

这事过了好几天,司马懿才放胆让部下进到诸葛亮那放弃了的营垒里去查看。一番搜索下来,魏军收获了不少的地图、书籍和粮谷。司马懿到这时这才断定诸葛亮确实是死了。他忍不住叹息道:“(诸葛亮)天下奇才也。”老臣辛毗谨慎得有点过,到了这时,还说此事尚未可知。司马懿摇头说道:“军书密计,兵马粮谷,这都是行军打仗时最最重要的东西,现在都乱七八糟地扔在这了,我们哪里听说过有人把五藏都扔掉了却还能存活的呢?咱们还是得赶紧追。”于是又调集部队,几百里急行军,一路披荆斩棘,一直追到赤岸,他向当地的老百姓打听,终于确认了诸葛亮的死讯,而那时蜀军已经安全撤回蜀中大本营去了。

到了这时候,司马懿那小肠悔得微微有点犯青。这件事情传开以后,老百姓们作了一谚语,道是:“死诸葛走(吓跑)生仲达。”司马懿听了以后,觉得怪没面子的,于是笑着为自己挽回面子道:“我啊,平时只跟活人打交道,从来不跟死人打交道。”这解释其实是很苍白无力的。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俩人之间的较量,基本上贯穿了他们的后半生,这两人无论缺少了哪一位,都是那段精彩历史的一个缺憾。虽然最后好象是诸葛亮以志业不遂,功败垂成而告终,其实我们并不能说是司马懿战胜了诸葛亮,要说有成有败的话,只是实力弱小的蜀国败给了实力强大的魏国而已。我相信在这场较量中,这两个人对对方也是有着一份敬佩和尊重的。就在最后一次北伐期间,有一回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营里求战。司马懿也不说他接不接受挑战,而是向使者问道:“诸葛公平时休息得怎么样啊,一个月吃多少饭啊?”使者自豪地回答道:“我们丞相可节约了,每月才吃三四升米。”随后司马懿又问诸葛亮处理政事的情况,使者又自豪地说道:“我们丞相可勤劳了,但凡是稍微大一点的事儿,他就要亲自省理。”使者走后,司马懿对身边的人说道:“事必躬亲,饭又吃得那么少,诸葛孔明哪能活得长呢?”后来真的被他言中了,就在这个月,诸葛亮就病逝在五丈原。

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志,入主中原,兴复汉室,可是他为统一事业表现的百折不挠、鞠躬尽瘁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晚年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代称,也是人生为理想执着追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与意志的象征。值得我们后世人永远地景仰。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最终不战而迫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从来都是残酷并精彩着的。我们并不能因为对诸葛亮的喜爱,而去诅咒那个使他的大业无法实现的司马懿。若是没有这个厉害的人物,也就没有那么多斗智斗勇,棋逢对手的较量,而中**事史上,也就少了许多可资后人借鉴的经典战例了。这场跨越千年的象征了智慧、信念与勇气的争斗,仍然鲜活在后人的心中,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胜迹累累的祁山诸峦就是见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漫说两晋南北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漫说两晋南北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还你一个真实的司马懿(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