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第九十四章

和这些老兵拉了一会儿家常,旁边的新兵渐渐围上来了,杨业挨个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这些新兵皆是一脸的激动和幸福,在军中,杨业就是一个传说,今天终于见到了传说,嘿,他还拍了我肩膀,羡慕吧。不理这些自我陶醉的新兵,杨子风突然觉得这重重杀机中却透出一分别样,有人要暗杀杨业,杨子风立刻醒悟,遂向四周查探一番,果然不出所料,一千多尺外的芦苇中,一只黑黝黝的箭头正对准杨业,不过此刻杨业身边的兵士很多,即使射来,也很可能徒劳无功,看样子是在等待最佳时机。现在的战争早已经不讲什么道义了,只要能杀敌的手段,就是好手段,暗杀主将,也不会再有人去鄙夷,所以,这些暗杀者都心安理得的分享胜利果实。

杨子风并不想出手,暴露自己真正的实力,现在要做的是提醒杨业注意,凭杨业的功力,接下这支箭或许有点儿困难,但是要避开,还是轻而易举的,暗杀,主要就在一个暗字,出其不备,一旦暗杀失去了隐蔽性和突然性,那这场暗杀基本上算是失败了。

杨子风暗暗酝酿,周身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气势,令旁边的兵士人人自危,纷纷挪到外围,杨业被孤立起来,没有了士兵挡住视线,杨业清晰的出现在暗杀者的眼里,这是杨子风特意为他们提供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暗杀者当机立断,射出了手中的箭。杨业是久经沙场之人,感觉到周围气势突然暴涨,自觉有变,遂提高了警惕,果然,这支偷袭的箭被杨业锁定,再也不能奏效,看着来势汹汹的箭,杨业自肘能接下来,不过却也要费很大的劲,搞不好还会受伤。电光火石间,杨业准备向旁边闪去,身体只是稍微侧了下,还没有转过去,却看到杨子风在自己的身后,那一刻,杨业忘了杨子风曾经指点过自己的儿子,武功比自己只高不低,只是觉得杨子风是自己的子侄辈,自己要照顾他,遂又侧过身来,准备硬接这支箭,箭的速度有多快,而杨业和暗杀者之间的距离只有两千尺,在杨业决定闪开到决定挡在杨子风前,这箭还没有过来,杨子风是什么人,清楚的看到了杨业身体的动作,哪里还猜不出他的心思,心里立刻充满了感动,如果说以前杨业视杨子风为自己的后辈只是嘴上说说之举,那现在则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这箭虽然来势凌厉,却因为杨业有了防备而大失杀伤力,即使如此,也是平常弓箭的三倍威力,在军营中走动,杨业的枪并没有随身携带,手头上现在仅有一把剑,这剑的作用却是装饰大过于杀敌,现在只有用它来御敌了。好个杨业,当真是临危不惧,不但胆量非凡,眼力更是精准,当下便看出这箭飞行的轨迹,拿剑拦在了它的前方。杨子风看到了这副场景,知道杨业能凭自己的本事拦下,也不担心,更不会出手,只是在心中暗暗记下了这个恩情,其实以杨子风来说,这样的弓箭不过是小菜一碟,没有杨业反而会以更轻松的手段解决。

“吱”,一阵金石摩擦的声音让人听起来牙根发酸,经过一番垂死挣扎,这箭终于在杨业的剑下寿终正寝,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把失望带给了芦苇中隐藏的人,这个计划他们准备许久,本来是趁着官军立足未稳,射杀对方主帅,从而乱其军心。官军主帅一旦死去,便不能再有效的组织起攻击,而梁山则可趁机火中取栗。可是当初官军乱哄哄的,八万人中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而立营以后,官军更是把杨业的大营团团围护起来,如果杨业待在营中不出来,这个计划就只能胎死腹中,幸好的是杨业平时爱兵如子,战前战后必会在军营巡视,这为他们的计划实现提供了条件,后来更有杨子风刻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眼看就要成功了一半,最后却前功尽弃。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杨子风当初为他们提供的机会也可以说是为他们设下的陷阱,久久引而不发,凝聚其中的威力越来越大,再过一段时间,杨业即使有防备也可能当不住这箭了,于是杨子风便故意改变气势,推走杨业身边所有的人,为他们提供一个空当,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等候了许久的他们再也忍耐不住,便出手了,杨子风在引诱他们出手的同时便从侧面提醒了杨业。此计划原本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旦射杀主帅,便会向其他埋伏的梁山士兵传递信号来攻,一旦失败,这些人不会再回去。事实上,只要有杨子风在场,这计划还未施行便算失败了,他们也是有死无生的结局。

杨子风并没有打算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在他看来,杨业无恙,自己也无谓去操那个心,杨子风对官军生死的关心并不比对梁山之人高。只是他低估了梁山之人必死的决心,一般人认为,计划失败,考虑的是如何逃走,而不是再上来送死,杨业就是如此心思。杨业遇刺,底下的官兵马上反应过来,气愤万分,而那群老兵更是双眼通红,咬牙切齿,这梁山的贼寇竟敢如此嚣张,行刺军中主帅,而且还是在自己这等人面前,是可忍,孰不可忍,纷纷看向杨业,等待他发出命令,搜出这些逆贼,然后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杨业并不以自己的私仇为意,反而担心芦苇中有陷阱,用自己的威严安抚下这些群群涌动、跃跃欲试的兵士,四周的兵士则随着中军营帐升起的旗语纷纷各行其事,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之中。

但敌人可不讲这些,芦苇中一阵摇动后,冲出一群敌军,这些个敌军个个都是武功高强之辈,普通兵士中没有一合之众者,不过这些人数量较少,很快陷入官军的重重包围中,两方人马硬扛起来,此刻是什么阵法和武艺都不管用了,相互之间就比着谁挥出去的刀多,反正到处都是人,刀刀都不会落空,无论是自己还是敌人。片刻之后,这些来犯之敌就一一被砍倒在地,杨业过来检查战果,看到这些梁山之人个个都是身中数百刀,而且因为杨业遇刺的缘故,其中的部分老兵下手特别狠,把其中几个简直剁成了肉酱。明知前途渺茫、必死无疑,却能义无返顾、一往直前,不知是该说他们傻还是说他们忠义,杨业默默的看着这些倒地后仍紧握武器的敌人,心中慨叹,梁山之人虽是土匪贼寇,却也不乏血勇之辈,比某些卖国求荣的读书人更让人尊敬,虽死犹荣。杨业下令隆重收敛这些孤胆英雄,底下的士兵并无不服之意,虽然这对手刚刚杀伤过自己的战友,但现在都已死了,一了百了,人死为大,虽然军队中禁止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军中将士仍多敬重一些力拼战死之辈,这群梁山之人用他们的行动赢得了官军的赞许,当然,这些不应该是寇准所知道的。

梁山岛不大,方圆不过二百余里,其中地形不算复杂,杨业却不敢随意出兵,而是要求先摸清岛上的地形,才能再做战术上的具体安排。岛的四周都是芦苇,其中藏兵多少都不得而知,然后就是陷阱处处,派出去几十拨斥候,回来的不过其中两三拨,其他的则是贡献给了梁山做开胃菜,七天了,杨业的大军未进一步,仍是驻扎在岸边,这时,梁山也不来攻,双方处于拉锯状态。

这时的外族果然按捺不住,最先是西夏兴兵,要求方腊同时响应,方腊却认为现在还不是最好时机,因为官军和梁山刚刚接战,还没有达到最大程度的消耗朝廷人力、武力、财力的效果,而且梁山最终的结局不过是消亡,根本不能作为牵制官军的主力。不过西夏并不这样认为,虽然西夏的王室和方腊沾上点亲戚关系,但是方腊并不是纯粹的西夏人,中原蛮子狡猾之极,眼前明明有好机会却不知道抓住,是何居心。西夏大军二十万,士气高涨,一鼓而下大宋兰州、西宁等与西夏交界的诸城,大宋西边关防官兵死伤惨重,边防被撕开了一个口子,西门大开,西夏的骑兵可沿着潼关直捣中原,不过潼关驻有重兵把守,而且潼关地势易守难攻,守关的宋军将领虽然不是什么绝世名将,却也是谨慎守成之辈,西夏的大军就被堵在了潼关以外,进之不得。

辽国的耶律诚雄才大略,虽然垂涎于长安公主的美貌,却根本不会为一个小小的女子所羁绊,在大宋内有梁山之患、外有西夏屯兵关外的天时下,终于撕开伪善的面纱,露出峥嵘的凶恶嘴脸,向大宋不宣而战,三十万骑兵气势汹汹,三日内下幽云十六州。皇上接到边关急报,登时气晕在地,等到醒来以后,立刻派兵抓住耶律裳,准备杀了祭旗,却在吕端的劝阻下把她软禁起来,耶律裳为辽国皇族,身份重要,必要时还可以拿来用一用。同时又不顾吕端的反对,强令杨业立刻班师回朝,派出使者向辽国和西夏求和,堂堂的泱泱之国大宋竟然软弱至此,悲哉痛也。

看来辽国侵犯大宋的狼子野心一直都没有平息过,大理也不再安分,开始驱逐那里的宋朝官员,大宋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好在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一直都有准备,只不过皇上一味地软弱,所以并没有明确的告诉皇上,眼下内外交困,吕端马上拿出了应对之策。

对这种局面,吕端早有预测,想当年太祖皇帝依赖后周能平十国,何况现在国富民强,人强马壮,这外族也不过萤火之光,岂可与皓月相提并论。大辽并西夏共有五十万大军,而大宋虽一直有重文轻武的国策,却是有超过一百万的军队,即使其中一些军队的战斗力上不了台面。

当时西夏全国也不过百万人,基本上是五个百姓中便要供养一个士兵,而大宋则有两千万人,二十人供养一个士兵,后勤补给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此,西夏则显得后劲不足,久攻潼关不下,必不能持衡,只要守住潼关不失,西夏就不足为惧。

再说辽国,辽国人口总数也不过三百万,三十万军队的负担是他们的极限了,现在也不是秋季,战马还稍显瘦弱,并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期,游牧民族的粮草储备都不多,唯有靠以战养战。辽国骑兵规模庞大,储备的粮草支持不了几天,故而才要速战速决,现在幽州地里的庄稼正在生长,辽国得不到补给,无法以战养战,随着兵锋的前指,后勤运输线越拉越远,这是不智之举,凭辽国的国力,打持久战实是不明智,倒不如劫掠一番,然后再向宋朝索要岁供。

朝廷内稍有战略眼光的臣子都可看出未来战况,西夏要不了多久就要自动退兵,而辽国虽然现在气势汹汹,可也是外强中干,底气不足,只要稍微过上一段时间,这些外族的进攻局势将会不攻自破。现在要做的就是拖,利用中原的地广人多,把辽国活活由肥拖瘦,再由瘦拖死,那时再求和,岂不是可以为朝廷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只是这些朝廷官员开口闭口都是朝廷,只想着自己在朝廷的利益中分得一杯羹,却不想想如果任由辽国骑兵在中原肆虐,这对百姓的危害将会有多大,不过这些官员也不会在意普通老百姓的生死,真他妈的是肉食者鄙,虽然这项战略对大局是最有利的。真正的一国之主固然会顾全大局,但也不会如此糟蹋百姓,孟子有云,民为重,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视百姓如草芥,百姓终有一天会起来推翻这个朝廷的。

杨业接到朝廷的命令,知道这场战争不能再磨蹭下去了,敌人狡猾地狠,虽然双方小股兵力已有数次接触,但就是找不到主力,看来对方也得知了辽国进军中原的消息,他们是在拖,别人拖的起,自己可拖不起,只有加大搜索威逼力度,压着梁山主力出来决战。

现在梁山也不好受,梁山是内线作战,看着官军一步步地向自己逼近,把自己辛辛苦苦数年来的建设毁的一塌糊涂,心中悲愤万分,但是主将一直不允许梁山主动出战,眼看着官军一步步走向聚义厅,军中渐渐分成两派,一派以宋江为首,主张采取灵活的游击方式,以最大限度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甚至最后不敌,还能假意投降,以途后路;一派以林冲为首,主张在聚义厅前与官军进行主力决战,光荣战死胜过苟且偷生。这与两人的性格有关,宋江属于那种枭雄之辈,能忍人所不能忍,而且善于取舍,未落草前,宋江在官府中做一个小官,平时油水也不少,经常结交一些绿林好汉,自己也算一条汉子,他的老婆阎婆惜偷汉子,这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宋江却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看见,后来,阎婆惜无意中发现了宋江与梁山之人有勾结,宋江当机立断,把阎婆惜杀了,上了梁山。林冲原来是禁军教头,却因为自己的娘子被高俅的儿子高强看上,自己被一贬再贬,最后被逼不得不杀人反抗,在这个过程中,林冲一直是忍气吞声,却得不到活路,最后不得不铤而走险,根本不像宋江谋定而后动,只是脑子一热,便做了决定。

官军离聚义厅越来越近,主将宋江决定带一部分人放弃死守聚义厅,转入游击阶段,而林冲则率一部分梁山子弟死守聚义厅。看到梁山分成两派,宋江也不再坚持,反正林冲领导的人不再听从自己的命令,不如就此牺牲掉,免得以后在自己军中作梗。其实死守聚义厅的一部分人中并不是不再遵从宋江为老大,而是在他们看来,聚义厅是梁山的象征所在,聚义厅完了,梁山也就完了,这里死也不能再后退了。因此聚义厅前留下了五千人,剩下的一万多人跟着宋江又遁入梁山各处。

杨子风接到辽国进犯的消息,终于松了一口气,整个人立刻轻松了,这下不用夹在中间难办了,至于赵情,也不用带走,留在宫中继续做她的长安公主。不过转**再想一下,觉得更是坏菜,以皇上软弱的性子,说不定现在就会拿赵情来交换对辽的求和,皇上虽然没有主见,但是一旦对某件事情有意见后,什么人都拗不过他的决定了,眼下救出赵情是刻不容缓,迟则恐怕生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公子多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公子多情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