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政”的本质及其局限性(9)

三、“仁政”的本质及其局限性(9)

但是对于孟子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种制度赋予的力量是不存在乃至不为人所知的。当他们来到宫廷的时候,他们已经处在一个弱势地位。由于统治者的利益在制度上不受道德法则的规范和约束,他们不能直接诉诸道德正义。这种弱势未必是他们自己与生俱有的,而是他们所代表的处于被统治地位的芸芸众生;只是当他们在大权在握的君主面前承担大众代言人的角色时,这种弱势才转移到他们自己身上。因此,孟子只得不厌其烦地指出“与民同乐”的重要性,因为这样实际上还能增加君主的乐趣。孟子警告齐宣王一人独乐的危险--这通常意味着统治者对人民的需要麻木不仁,而民众的不满迟早将终结他独自的享受: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虽然这些主张相当有说服力,但是孟子的弱势立场注定了它们不可能完全有效。孔子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墨子“摩顶放踵”,也同样收获寥寥;事实上,说服楚王放弃战争并不是他的功利主义主张,而是他证明楚王进攻战略将最终失败的事实。(《墨子·公输》)幸好齐宣王似乎被说服了,与民同乐确实比一人独乐更快乐,因而他和孟子的对话也得以进行下去,但是我们不得不问,如果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偏偏只顾独享其乐,孟子又能拿他奈何?即便与民同乐能增加一点统治者的享乐,这种边际利益对于一个平庸的君主来说也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完全不足以促使他克服其他方面的私欲并实行仁政。何况即便人民认为齐宣王的公园太大、周文王的公园太小,只要他们不敢公然反叛,那又能怎么样呢?譬如想象你的私家后院有一个游泳池,你也许会邀请好友在周末期间和你分享,但是孟子能说服你对一般公众开放吗?既然齐宣王们都假定他们拥有*潢色小说http://Www.ShuBao2.CoM/class12/1.html整个王国就像你拥有你的游泳池一样,没有什么理由期望齐宣王的想法会有所不同。当然,齐宣王能问这样的问题,表明他还顾忌民众的态度,但是我们却不能保证民众态度是否足以改变他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

更为根本的是,孟子的实证因果论带有内在的局限性。毕竟,仁义之道本身就应该是目的,而非实现其他目的之手段,而按照世俗标准,追求仁义也未必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或充分条件。正如康德指出,只有道德律本身才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是否遵行道德律的行为选择确实处于因果关系链条之中,但是经验世界中的因果律必然受制于无数例外。既然在道德素养(仁义)和物质激励(权力、地位)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仁政”很可能成为一个虚构的道德故事,从而不能对昏君乃至庸君构成任何实质性激励或威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为了人的尊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为了人的尊严
上一章下一章

三、“仁政”的本质及其局限性(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