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荀子的礼治及其局限性(2)
(一)人性及其道德转化
和相信人生来就有仁义之心的孟子不同,荀子认为每个人的天性都同样是“恶”的: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
然而,人类并非命中注定地陷于性恶之中,因为每个人同时也有转化本性的内在能力。古代圣王和现代君子都证明,人可以从根本上改邪归正:“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荀子·性恶》。既然礼义之法可以为人所知,那么每个人都能通过它们改变自己的本性。事实上,和孟子一样,荀子也相信即便一个市井小民也可以成为尧、舜、禹: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不然,今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潢色小说http://Www.ShuBao2.CoM/class12/1.html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也。《荀子·性恶》。
当然,这种日积月累的努力绝非一日之功事实上,爱文河教授将荀子的“性恶”解释为人类天生缺乏任何道德能力,因而首先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实践来获得道德知识,参见Ivanhoe,“HumanNatureandMoralUnderstandingintheXunzi”,ibid.,pp**240**245。,而这也是为什么荀子认为每个人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禹。但是在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付出艰苦努力,因而也就不能完全转化自己的本性:“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荀子·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