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很重要(18)
生活中像盼盼一样因为家长的期望值过高,而导致其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学习的“能量”也被耗尽的例子有很多。对此,教育专家提醒家长不能太把孩子的学习当回事了,有压力可以,但不能过大。那么家长具体该如何去做呢?不妨一起来学习一下。
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要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家长对孩子抱有期望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对孩子的期望必须与其实际情况相符,不能不顾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就对其提出过高的期望。要知道期望值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只会僵化其智力发展,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巨大的压力和负担还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因此,家长的期望值必须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符。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包括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性格、学习的接受能力、抗压力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设定期望值,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一切以孩子的快乐学习为前提。只有这样,家长的期望才能转化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促使其在学习上全力以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拿出好成绩去报答自己的父母。
承认个体差异,不要太把孩子的学习当回事
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相反,期望值适中的话,才会让人产生满足感。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家长不能@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优秀、突出,而是要承认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和潜能,这些是由先天素质、家庭环境、孩子自身的条件等决定的。不能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取得好成绩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必须达到那样的成绩。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把孩子的学习太当回事,只要孩子是快乐学习并且每天在进步的话就可以了,这种“顺其天性得‘放养’”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会给家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要让借口成为一种习惯
——利用3、4年级明确孩子的学习动机
孩子上1、2年级的时候,心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对学习的认知也不是很到位。因此,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家长常常会以奖励作为“诱饵”去刺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并不知道这是家长给自己设的“圈套”,只知道自己学习好了,考试成绩优异了,父母就会给自己买好吃的、好玩的,于是便在学习上有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