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自序(1)

自序

大企业用规模取胜,中小企业则是靠速度生存。这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生存博弈。于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面对竞争到底是靠规模还是靠速度呢?对于身处区域市场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悖论。那些走在最前面、眼里闪着蓝光的业内巨头总是在用充满血腥的口吻提醒着@那些畏缩地站在他们身后的中小企业:“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商业江湖中,规模是唯一的出路,但你们已经没有机会……”历史始终是胜利者的历史,但未来却不一定是强势者的天下。正如西谚所说: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也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但也完全可以避免被大企业消灭的命运,对此,中小企业必须在夹缝中寻找市场,从而迅速地占领自己的市场空间。

事实上,靠规模取胜的生存法则暗含大企业的生存之道。笔者通过对一线企业的采访调查,发现在适者生存的企业丛林中,同样存在着一批坚持走第三条道路的中小企业,那就是--速度、冷门、利基、市场细分、善待顾客、专注,只要将这几个战略运用恰当,成为区域冠军就为时不远。尽管当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以及领先的技术研发把全球化营销的优势在中国的中心城市发挥得淋漓尽致时,但是另外一个景象往往被跨国公司所忽略,那就是一群在三、四级市场崛起的中小企业不仅摆脱资本雄厚的跨国公司的市场关注,而且还开辟了自己能独占的冷门市场空间,这种局面的形成是非常自然的。长期以来,由于三、四级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跨国公司通常把竞争的主力指向了一、二线城市,在它们的竞争法则中,核心在于“得大城市者得天下”,这样的战略已经成为它们目前制定战略依据的黄金法则。因此,在一、二级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状态时,行业领先者们却意外发现了另外一片“蓝海”--竞争环境相对宽松的三、四级市场,于是跨国公司纷纷“下乡”又成了江湖的另一派风景。然而,当跨国公司都不约而同地把竞争重点转向三、四级市场后,对于这些长期在一、二线城市养尊处优的大企业而言,无疑是噩梦的开始。它们突然发现,三、四级市场并没有它们想象得那么美好:这里虽然需求巨大,但对于大企业来说,成本过高,而且专注于三、四级市场的中小企业强手如云。

对大企业来说,行业领先者意味着强大的品牌优势、充足的资本优势和精湛的营销技巧,在领先者面前,这些习惯于靠一、二线城市取胜的大企业没有了一点优势。在沉重的竞争压力之下,众多的跨国企业选择了放弃,要么关门大吉,要么被并购。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公司的战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公司的战争
上一章下一章

自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