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遗失的美好”(4)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4)

投敌之前的张资平却不太为学术界所关注,笔者认为,投敌前的张资平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22年作为创造社创始人之一的他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至1930年他完成小说《天孙之女》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张资平是一位在上海滩是首屈一指的言情小说作家,其代表作《梅岭之春》、《糜烂》与《青春》等作品风靡当时的少男少女,堪称中国“青春文学”之鼻祖,由于是留日学生,其文风又多受谷崎润一郎、厨川白村等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影响,颓废而又哀艳,其作品一时一版再版,遂在上海文坛暴得大名、陡然而富,甚至还购置了别墅作为专门的创作室。

1930年,张资平在邓演达的推荐下加入了“第三党”(即“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别名,次年邓演达遭到国民政府当局的暗杀),这是“第二个张资平”创作生命的开始,其中期代表作《天孙之女》一改以前的哀艳风情,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笔触,用日式的唯美主义辛辣地讽刺了日本军队的暴虐、偏狭、与愚蠢,兽性大发时甚至连自己将军的女儿都不放过,此时“九-一八”事变尚未发生,堪称国内抗战文学之滥觞,面对日本人的横蛮,张资平曾痛心疾首地感叹“最痛心的是在自己的国土内,居然任日人如此蛮横地不讲道理。”

该书出版后,三年里再版五次,甚至还被译介到日本去,引起日本社会的强烈不满,以至于日媒把张资平的照片刊登出来,意图号召在华日本人“寻仇”,很长一段时间张资平都不敢在位于上海北四川路的日租界区活动,害怕遇到暗杀(见右图)。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张资平又根据1932年底的淞沪抗战创作了小说《红海棠》,讲述了上海市民遭受战乱的痛苦,该小说发表后,大大鼓舞了人心,张资平成为了当时颇具盛名的“抗战作家。”1936年,他又在《东方杂志》上直指日本侵略中国的意图:“第一步,先略取满州以控制内蒙。第二步,略取内蒙以控制华北。第三步,占据华北,以黄河为境,俯窥长江流域。”期间,他还撰写了《欢喜坨与马桶》与《无灵魂的人们》两部抗日小说,并遭到“驻沪日使馆情报部及日本海军陆战队之书面及口头警告。”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