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凯恩斯主义的特产(3)
然而,就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表象下,美国的国力却在悄悄地衰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效率的恶化:生产率由上升转为下降。与此同时,工资福利水平却在不断提高,1968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了4%,1969~1970年上升了6%,1970年后工资上升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越南战争的升级和“伟大社会”建设导致的社会开支猛增,使政府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纪录地达到252亿美元,到1971年6月底美国的财政年度结束时,这一数字仍维持在232亿美元。
1969年,尼克松上任,为了缓解财政和外贸的双赤字,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同时美联储也提高了利率。但是,政策实施不到半年,失业率便急速飙升,而同期GDP却出现大幅下滑。
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8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宣布了他的“新经济政策”——第一阶段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同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开始了“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但这一次,反对的意见开始强烈起来。而且人们很快就发现,为实施工资、价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资委员会和物价委员会实际上根本不起作用。
因担心工会可能从监督机构中撤出代表,工资委员会一再作出让步:先是宣布认可延期未加的工资增长,并确定每年工资增加的标准线为5.5%,后又同意煤矿工人增加15%的工资。
物价委员会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一开始,它就批准了两家钢铁公司生产的白铁皮提价。在不到3周的时间,全国1500家大型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价申请,而被批准与被否决的比例竟达20∶1。结果,1972年物价在管制的条件下仍然上涨3.2%,失业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于6月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结果是灾难性的: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短缺。这种举措虽然令通货膨胀率得到了暂时的控制。但是,这种抑制型的通货膨胀无法持续,最后不得不取消了控制抑制。这时,美国政府^H小说转而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虽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在不断猛涨。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3年10月,中东地区爆发新一轮的战争。石油出口国组织为报复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决定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油价随即急速升至每桶12美元,升幅达4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