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出使美国(1937-1946)(1)
五、出使美国(1937-1946)
胡适使美和卸任后在各大学讲学,先后九年,包括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无论就胡适个人或中国而言,这八、九年都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
上一节已指出,1932-37年间胡适主持《独立评论》和参加太平洋学会的会议,为他出使美国作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这两个阶段之间有较大的连续性。我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便是《日记》中所见胡适从主和到主战的变迁,这就必须从前一阶段开始。关于这个问题,我已读过不少论述,但大致都以他使美期间的函电为基本依据。我现在则专以《日记》为主体,因为这是尚未曾充分使用过的新史料。
胡适在「九一八」以后一贯^H小说主张与日本公开交涉,解决两国之间悬案,以谋求十年的和平。在这十年中,中国全力发展现代军事设备,以阻止日本武力征服的企图。这一主张给他带来了「主和派」的称号,几乎受到当时朝野的一致谴责。胡适为什么甘犯众怒而作此主张呢?除了他早年和平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认为当时中事的力量远不能与日本相抗。迟到1944年底,抗战已七年半了,他在哈佛大学对美国人谈话,仍持此意未变。他说:
中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问题简单说来,便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上都没有预备好的国家不得已而和一个第一流的军事与工业强国进行一场近代式的战争。(《日记》1944年12月6日条)
但他之所以有此根深柢固的忧惧则与1933年和蒋介石的一次对话有很大的关系。这一年3月热河失守,蒋介石赶到保定处理军务,他和翁文灏、丁文江一同应召前去谈话。《日记》1933年3月13日条:
五点见蒋介石先生,谈了两点钟。
他自认实不料日本攻热河能如此神速。他估计日本须用六师团人,故国内与台湾均须动员。「我每日有情报,知道日本没有动员,故料日本所传攻热河不过是虚声吓人而已。不料日本知道汤玉麟、张学良的军队比我们知道的多多!」
这真是可怜的供状!误国如此,真不可恕。
我们问他能抵抗否,他说,须有三个月的预备。
我又问:三个月之后能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