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其人其书(4)
孔子听了这样的话,觉得老子讲得很有道理。
有关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在这个事件之外,《礼记·曾子问》提到的还有三处,三处均提到孔子向他的弟子讲“吾闻诸老聃曰”,看来孔子向老子问礼,并非只是一次。
一次是说,他听老子讲过:依照礼制,天子、国君驾崩,则取各庙先君之牌位集于祖,一起祭祀;第二次是说,他听老子讲过,大夫史佚有子而死,因墓地较远,在征得周公同意后,将棺材停于宫中;第三次是说,他听老子讲过,周公之子伯禽,在居父丧其间,不得已而领兵平息叛乱,但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可以想象,孔子居周肯定有一段时间,与老子相见而问礼,亦不可能只限于一两次,定然有很多次接触。由此亦可看出,孔子问于老子的礼,基本内容大体上是有关国家和上层贵族的礼仪规范。但对老子而言,孔子这种对于政教礼乐的热心,显示出一种危险的倾向,所以老子不得不告诫孔子: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老子传》)
孔子与老子别,老子相送之以言曰: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孔子世家》)
据历史记载,鲁昭公24年,孟僖子刚死,他的儿子,年仅十三岁的南宫敬叔,向鲁国的国王提出:孔子是我的老师,他一直想到周朝的都城去观礼,但没有路费。我希望国王能够资助,赞助我的老师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礼。
后代有人对这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南宫敬叔当时十三岁,并且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他不可能跟随孔子一起去周朝的都城。
《史记·孔子世家》对这一事件,是这样记载的: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H小说。”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