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MITS (1)

第七章 MITS (1)

第七章MITS

爱德华·罗伯特比我大12岁。这个年龄是他得以第一次见到计算机的优势。20世纪60年代,当他在位于阿尔伯克基市的科特兰空军基地服役时,基地的武器实验室里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设备之一--两台数据控制公司生产的CDC6600,这是当时运行速度最快的大型计算机。但是爱德华从没有接触过它们,他必须把卡片组转交给别人来处理。“我总是在想,这样不好。”他后来解释道,“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计算机,我想了好多好多年。”

1969年,当我在计算机中心公司工作时,爱德华在自己家的车库里创办了一个新公司--微型仪器和遥感系统公司,即MITS。开始时,公司的业务是火箭模型电子产品,后来转去生产掌上电子计算器。当得州仪器开始大量抛售价格低廉的同类产品时,MITS几乎要破产。爱德华想到了那个在科特兰空军基地时就一直萦绕于耳的想法:一台真正的、全面运转的(个人)计算机--具有和当时的多用途微型计算机一样的功能。他的“终极设备”--他自编的称呼--一旦完成,将立刻引起轰动,因为市场上没有任何类似产品。

与我一样,爱德华关注着芯片的发展进程。当他得到8080微处理器的风声时,马上想办法,在发布日期之前从一个英特尔公司代表手里弄来一些手写的数据单表。通过说明书,爱德华能够看出,这款微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和能力都足以支持他曾设想过的计算机,并且能够以低于400美元的单价整套出售。为了获得贷款,他向银行吹嘘说能够在第一年里卖出800台机器,这是他个人估计数字的4倍。

《大众电子学》报道了“牵牛星”上市轰动消息的几周之内,来自两千多名客户的预付款订单就涌进了MITS。有人甚至汇款来买这台基本上还属于“概念验证”阶段的机器原型:一个简单的机器,没有键盘,没有显示器,内存只有256个字节。因为那时比尔·叶茨还没有为电传打字机或盒式录音带联合装置设计出接口插件,往“牵牛星”里传送数据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前面板上的开关,一个简单的50字节指令需要几百次毫无差错的设定。但是有些人不在乎,他们想着先把机器买到手,以后再考虑用它干什么。

爱德华办公室里堆放的信快顶到天花板了。在6个星期里,他的银行账户增加了50万美元,公司扭亏为盈。自从MITS的掌上计算器业务溃败之后,公司的职员就从90人裁减到不足20个人,而现在人手已经严重短缺。爱德华发现自己正站在一波浪潮的浪尖上,带给人们长久期盼的科技产品。用MITS的副总裁大卫·邦耐尔的话说,“‘牵牛星’把一种科技解放出来,送到一切有头脑的人手中”。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我用微软改变世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我用微软改变世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章 MITS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