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章:俱怀逸兴壮思飞(中)

十六章:俱怀逸兴壮思飞(中)

今日端午节,再解禁一节,祝朋友们端午快乐!

******************

出了学院,李复便直奔刘府。

自从和梅儿说好学习古琴之后,李复立时准备了拜师之礼,去拜得刘贶为师。实际上,除去刘贶相教之外,刘滋和梅儿也常给他指导,这正中了李复的心思,故而平日虽忙,却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去习练的。眼下得知将有使职,怕越来越不得闲,此时只好多找机会了。

起初张彖、元结等人不明李复为何忽然如此热衷琴艺,后来听少华讲些片断,渐渐心知肚明,两人每次见李复前往刘府,都是会心一笑。不过碍于上次突遇道长的经历,张彖特意安排了数人陪伴同行,以备有事,李复拒绝了几次,张彖坚决不同意,只好听从。

这古琴被古人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赞誉非凡。刘贶精于此道,教授起来也毫不含糊,要求李复衣冠齐整,坐势正直,心静无思,等气沉丹田后方可操琴。光是“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园、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这二十四况,就教了李复几日。

好在李复以前也略略学过些乐理,虽然现下乐器不同,但古今乐理却是相通的。他还练过吉他,算是还有几分乐感,此时习练,进度倒也不慢。

这天到得刘府,刘贶不在,李复自行去书房习练。弹得两曲,正感觉略有所得,忽听背后一人道:“古人说‘入木三分’的含意,不是要你按弦用很大的气力,你手指就是插进琴木里也没用的,‘入木三分’是说弹弦出音要坚实纯正、不浮不飘,左手技弦的配合亦要恰到好处,这般音色纯正才有厚度。”

李复起身一礼:“恭迎小师傅。”

来的正是梅儿,听李复如此叫她,禁不住噗哧一笑,忙又正色道:“你乱喊什么?”

李复笑道:“姑娘上次不还要我叫你师傅嘛,但我拜的大师傅是你的父亲,对姑娘,只好称为小师傅了。”

梅儿微微一笑:“堂堂翰林也是这般油嘴滑舌。”说着自行坐在琴前,又道:“右手弹弦应在岳山与一徽的一半处,靠近岳山则刚、靠近一徽或以下则柔。手指弹弦要尽量向琴面下俯,不要向上挑,因为向下的音沉、厚、凝、实,向上挑则轻、浮、空、飘。你用指的方法也要注意,一般要用半甲半肉,如需要刚则用全甲,需要柔则用全肉,需要轻则用手指碰弦向上提擦出音,需要加重可用另一手指做助力,好多弹琴人喜欢用重力弹弦取音,意在表现指力雄厚,殊不知弦有一定的张力,若过重,超过弦的承受力量,音出来就不“纯”,有“疵”声,反而弄巧成拙。”她一边说一边挑指示范,聚精会意,凝神相注,几缕丝发垂下来,静静的覆在梅儿那姣美的脸庞边,这一幅画面是那么美,令李复为之心动神摇。

梅儿弹了一曲,方才停歇,一转头发现李复怔怔的直盯着她,连眼都不眨,忽的回过意来,面上一时泛起大片红晕,娇叱道:“看什么呢!”

李复也略回过神,胆子忽然一壮,脱口而出:“你真的好美。”

梅儿羞的不行,立时站起,一边说着“这人好生无礼”,一边走出书房,竟自往后院而去。

李复痴痴的看着她的身影消失,才长叹一声,楞楞的坐在琴前,一动不动,一直坐了大半个时辰,后来还是少华来叫他,才起身回府。

*********

没过几天,李复再次被召入宫中。

李隆基先问他几句学院的建设情况,便立即说到要他判度支之事。

李复跪下道:“陛下,臣不过初入宫中,朝内诸事尽皆不知,度支一职事关重大,虽陛下厚爱,然臣不敢受也。”

李隆基不当回事:“爱卿,此事朕已问过两位宰相,他二人都赞同由爱卿出任此职。观满朝众臣,又有何人能与卿一比算计之高下,卿又多做商贾之事,生意往来与度支事差别不大,朕信得过你。”

李复又道:“臣曾做买卖生意,不过是沧海一粟,怎能比得这执掌我大唐赋税物产之事。况杨右相一直出任此务,业近十年之久……”

“爱卿不必担心杨右相,此事朕与他商量过。”李隆基打断道,他自然知道李复有担心杨国忠不满之意,任谁也不会想不到这样的问题,与当朝风头极劲的宰相争权,自然没有什么好处。

“另择人选判度支等事,是朕的主意,杨右相虽兼任此职甚久,但他此时已为相,军国政事过多,诸事都要他办的话,恐会耽搁,眼下杨右相就已忙不过来了。”李隆基对李复解释着:“朕早欲另寻人手接任,然总不得,故见卿之后,朕便有此意。”

李复又道:“可臣才疏驽钝,恐失陛下所望也。”

李隆基看他口气已转,便笑道:“朕都放心用卿,卿还不放心自己么?”

李复眨眨眼,狡黠道:“臣可奉旨,不过臣也有两个条件。”

“是何条件,卿可说来。”李隆基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个有胆和他谈条件的年轻人,他做皇帝多年,还难遇这般臣子,要和皇上讨价还价的。

“其一是学院将要建成,但新学讲师不足,臣请将元结、张继、鲍防、皇甫曾等今科进士京城选任,不要放到外地,这几人都对新学有所了解,可为授课的……”李复偷眼望望皇上,见皇上在点头,心下一宽,继续奏道:“其二是臣初为执事,难免一时生疏,所以想请陛下给臣调一位帮手。”

李隆基笑道:“这两件事,俱是不难。卿为学院所计,朕也支持,这几人均可在京城选任。只是不知爱卿要的这个帮手,是何许人也?”

李复先谢恩,又道:“臣想要的帮手,陛下也是知道的,就是以前在秘书省的‘神童’刘晏。”

李隆基哦了一声,“是刘晏,朕的确知道他。”

刘晏给李隆基的印象颇为深刻,他本是曹州南华人(今山东菏泽东明县),开元十三年,李隆基东封泰山,当时年仅七岁的刘晏献《东封书》,言“为政以宽则百姓安,百姓安则社稷安”,李隆基读后极为欣赏,便要时任宰相的张说试其才能,张说测后大称之奇,上奏以为“国瑞也”,遂授秘书省正字,随李隆基回到长安,公卿争相邀请,人皆称为“神童”,名震一时。

此时说起刘晏,李隆基倒忆起当年风光。东封泰山,是功高德厚的帝王向上苍告有大成举行的盛典,封禅几乎是每一个帝王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太宗时没有条件,但也从没有打消过这一念头。高宗时举行了这一盛典,并把年号改为“乾封”。而他则在开元十三年完成了这一心愿,那时他正当壮年,精力充沛,兴致勃勃,如今已年近古稀,身体精力都大不如前了。

稍一失神,李隆基便意识到了,说道:“刘晏此时是在外放吧?”

“是,刘晏此前曾授夏县令,以干练闻名,虽未曾督责赋税,却‘输无逋期’。又举贤良方正科,补为温县令,政绩斐然,据说‘民皆刻石以传’……”李复早已问清了刘晏所在,此时说来,自然流畅无比。

李隆基却赞道:“刘晏有才,确实也是精密之人,做支度事倒也合适,看来卿早有计较,连帮手选的都十分准当,度支一职非卿莫属,朕更放心矣。”

李复跪谢道:“谢陛下恩准,臣必当竭尽全力,以操职守。”

李隆基微笑着点头:“爱卿请起,再给朕讲讲异土风情……”

两日后,以翰林学士李复为度支员外郎、判度支事制传至门下,制曰:“……魏置度支尚书,以济军国之用。……翰林学士李复,素练成式,推算至精,所更之任,事可垂远。……委注烦重,宜熟计之。可度支员外郎,专判度支。”由陈希烈亲自过问,经门下过官,再由中书舍人用蜀郡大麻纸书写告身,最后经吏部正式授命,李复成为真正的朝廷命官,走马上任。

上任伊始,李复将度支署原来的分离办公改为集中开放式办公,颇有些类似后世打着半隔断的大办公室,只不过没有隔断而已。李复依稀记得这个法子是古时一位“奇人”所创,虽然那人只做了很短的县令便弃官而去,但这个能够提升办公效率的法子却传沿至今。

接着,李复又命众人练熟算盘,以取代算筹,一时间,度支署内响起一片清脆的拨打算珠之声,这给多年沉寂显得有些死板生硬的地方带来了不少生气。

过得一段时间,被任为殿中待御史、知度支事的刘晏到达京城,几乎未曾歇息,便立即进入衙门办公。他见李复的第一件事,竟是要一把好算盘,李复不由笑道:“士安兄,一路劳累,该稍作歇息才是,怎的一来便要算盘。”

刘晏笑道:“学士莫怪,士安自温县接制,心中便忧急如焚。先前曾在秘书省时,就听说这户部事繁,尤以计算之事繁杂,又丝毫出不得差错,我少时虽稍习算计,但不精也,所以心知在此有缺,需再习学。此次走到洛阳,便赶紧买了学士撰写的《算经》,看到珠算之法,真是喜不自胜,一路上早已背熟口诀,就等着拿算盘来练了。”

李复不由赞道:“早闻士安兄以公事为重,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胜之佩服。”

刘晏却真诚道:“说起佩服,是士安佩服学士才对,学士之才学,吾等远远不及啊,日后还盼学士相教为是。”

李复道:“切勿此说,胜之初为此职,日后诸事还需多仰仗士安兄呢。”

刘晏忙道:“学士太看重士安了,还是你我二人一同尽力吧。”二人说起诸事,相见甚合,恨不得早为相识,均引为知己,共在度支署开始处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新唐・复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新唐・复兴
上一章下一章

十六章:俱怀逸兴壮思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