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这样搞金融,太神了!(14)

第二章 这样搞金融,太神了!(14)

然而,如果放款的风险可以被卖出去,按照逻辑来推,放款从“现在”开始,就是零风险了;而且,如果这个推理成立的话,由于没有涉及风险,其所动用的资本当然可以自由地再转贷出去,而不用去计算《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准备金。无害、不犯法;没有风险、不必套住有用的资本。经过数月的工作和法规上的争论,主管机关终于核准这笔交易,他们接受这个概念*:以这种方式把风险卖出去是件好事,因为风险被分散到金融体系里,而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

一家空壳公司先吃下风险,然后……最后转嫁给你

对摩根大通来说,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顺利。不过这种交易耗力费时,而且银行在整个流程还没合理化和工业化之前,还不能从信用违约互换赚到大钱。就像当你借钱给邻居,是因为你认识对方,能拿捏他们的还款能力,从而掌握你这笔投资的安全性。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不必辛苦地拿捏每个人的还款能力,有办法把繁琐、逐案亲自审查违约风险的过程跳过的话,那就财源滚滚而来了。

实现这个愿望的伟大发明,就是证券化。所有银行永远存在一个基本前提:向你借钱的人,将来未必能够还钱。因此每一笔贷款都是个案,都需要逐案审查;而逐案审查的过程很难工业化。例如EBRD-艾克森案,就花了好几个月的密集工作(而第一个商业交换交易,IBM-世界银行案的建构则整整花了两年)。

证券化的做法,就是把这些贷款打包成一个包裹,然后依靠大量平均的安全性上垒:即使有些贷款违约,其他的贷款并没有违约,仍然可以赚到钱,于是违约风险就被分散且极小化了。

然后,又有人想出另一个点子:可以把这种证券按不同的风险水平,分割成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债,各自以不同利率分开销售。这叫做“分券”(tranching)。有的客户要买高收益的债券,不用说,这种债券的风险较高;有的客户则偏好比较安全、但利润相对不太好的债券。这样一来,客户可以买到他们所要的风险水平,银行也能按照他们的需求量身订做。

这些点子发生在银行界的各个角落。摩根大通的比尔·丹查克把它们集结起来,创造出“信用违约互换”的证券化包裹(把违约保险打包起来)卖给投资人。

摩根团队的发明,还有最后一样组件。他们设立了一家空壳公司,叫做“特殊目标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用来实现EBRD在第一个信用违约互换时所扮演的角色。这个空壳公司吃下摩根大通97亿美元的风险;然后再以证券形式,把这个风险转售给投资人,支付投资人各种不同的利率。于是许多的违约风险会先卖给SPV,然后全部集合起来做成一系列的证券,再卖给投资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债——全球债务危机:我们都是倒霉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债——全球债务危机:我们都是倒霉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这样搞金融,太神了!(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