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热带海洋气候使海南阴雨连绵,海口所的主干道上,行人稀少,一座新建的大宅院却格外的显眼。
本来肖克垣不同意破费银子弄这么大一个宅院的,可李承顺的建议也未尝没有道理,华威的产业这么大,总得有个办公、开会的地方吧?
窗外,雨水沙沙的击打在地面上,渐渐汇聚成流,顺着屋檐不断下落的雨滴,在水面溅起涟漪,迅速向周围扩散开来。
肖克垣平静的望着窗外的细雨,忙碌的世界忽然变得悠闲,桌上摆放的花生米勾起了肖克垣的食欲,伸手拿起一粒,慢慢的放进嘴里,细细的嚼着。脑海里勾勒着下一步的宏图。
邓善的默许,使海南的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再有两个月,田地里的农作物就可以收割,那么就可以缓解现在的紧张状况。起初几万户人家的海南,短短几个月人口增加到15万户,这么大规模的移民,已经使海南的粮食供应吃紧。大量的招募有了初步的成果,3万多人的部队已经是这次招募的极限,再多就会影响农田的劳动力。
原本打算走精兵之路的肖克垣,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计划,现在的兵器,靠几万人应付宋朝的数十万大军简直是不可能的。鸶淮设计的枪械也必须要用新的战术来适应。
潜伏在京都开封的人传回情报,朝廷已经对海南的异常有所察觉,只是没什么动作而已。维持现状是暂时的,必须早做防备。不过,如果眼前的三万军队训练结束并装备齐全的话,加上海南与大陆的隔海相峙,那么,自己的第一步--------独立海南还是可行的。
据阎喜旺讲,这个潜伏者花了不少的银子,竟然混了个不小的官,掌握情报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正在逐渐与那些对朝廷不满的武官接近,如果可能,将对日后大为有利。倒是忘记问阎喜旺这小子叫什么名字,工作能力蛮强的嘛!
政治宣传方面,如果太过激进的话,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人们怕难以接受,不妨先打出王小波、李顺提出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均贫富”口号,这口号原本就在百姓中得到认知,加上现在海南百姓的安居乐业,百业复兴,繁荣稳定,肯定会引起共鸣。
外交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从局势来看,自己的举事,在现阶段根本不会对各国有什么影响,大理会重视在各方面的利益会不会受到损失,西夏和契丹则会坐山观虎斗,并趁乱捞取好处,宋廷如对自己用兵也会顾及这一点。如果与西夏和契丹结成联盟……
想到这,肖克垣否定了这一想法,在心目中,无疑与通敌卖国没什么区别,那样好象成了台湾与美国的关系。而且这样的指导思想是不会被百姓所接受的,虽然西夏和契丹也是中国各民族的一部分。
肖克垣抓起一把花生,一粒一粒慢慢的放进嘴里,思维跳跃到军事上。首先,海防最为重要,海岸线上必须布置一定数量的火炮,尤其是海口。
招募的士兵在施庆野的组织下训练一段时间了,从中选拔2000人的精英,调给了黄逸民由他带领进行特种训练。那么,常规军的训练内容、部队编制、部队指挥人才的培训应该马上着手进行了。
肖克垣想到这里,伸手去抓花生,却发现盘子已经空了,抚了抚身上花生米的碎皮,站了起来。望着窗外,雨,依然沥沥的下着,正如此时的心绪,绵绵不断…………
半个月后,正规军队正式组建,全称海南第一军,编有两个师和一个海军舰队。每个师10000人,各下设直属教导营、火枪营(由于火枪还没有批量生产,所以火枪营和火炮营只是先挂名)、工兵营、通信营、警卫连、侦察连和独立野炮营等作战保障分队。海军舰队5000人,由于只有战船三艘(原琼洲驻军所有),和小船二十三艘(渔船),大部分人员暂时只能协防海岸,原琼洲驻军归编为海军岸防部队。军直属部队有特种兵纵队,教导营、通信营、警卫连、侦察连和岸防火炮营,共9000人,其中3000人在九海,被编为第一独立团。
肖克垣要求所有连级以上军官必须轮番在军校培训,否则不能任职。由于部队组建,大量缺乏部队基层指挥员,只能从原特种部队中抽调近千人分派到基层暂时充当各级军官,以便从基层物色后备,进入军校学习。
正规军的训练与特种部队不太相同,肖克垣对此要求严格,一切都按照战时模拟进行,由施庆野负责执行。
日常的训练军容队列内务部队纪律学习。
行军行军日行程50里,必须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
宿营宿营前,要加强侦察、警戒、工程、伪装等措施。
战斗部署根据作战企图、任务、敌情、地形等确定部署和实施,必须适应全纵深战斗的需要,以发挥整体威力。
战斗队形这是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肖克垣决定暂时由原琼洲驻军中的一个正将按宋朝的战斗队形进行训练(毕竟现在还没有火枪)。而火枪营的训练,肖克垣为发挥新制造火枪的最大火力,便于疏散隐蔽和减少伤亡,采用两列一组,一组射击,另一组装填,两组轮流射击。枪支还不到位,暂时只能演练队形。
在肖克垣的严格要求下,训练渐渐有了起色。装备问题显得突出起来,工厂在不停的生产战刀,仍无法满足这么多人的配置需要,没办法,大刀、长矛先用着吧!现在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火枪和火炮了,但优先装备的是军、师直属警卫连和特种部队,然后才是火枪营、火炮营。虽然现在还没有战争,可肖克垣心里已经预感到迫在眉睫的威胁。
邓善一直冷静的看着海南的演变,说不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喜还是该忧。喜的是海南的百姓们终于过上了安定且衣食丰足的生活,商人们也在循规蹈矩的做着生意。忧的是,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引起朝廷的怀疑。这里仍然不断的大量涌入辽宋边界逃难来的难民,又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军队,朝廷不可能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已经没办法回头。邓善明白,该找肖克垣谈谈了。
肖克垣终于吐了一口长气,邓善被自己任命为海南省省长后,身上的压力轻了许多,一来使这里的一切变化成为顺理成章,二来以邓善在海南的威望和能力,办起事来比自己要痛快多了。毕竟理不顺,名不正嘛!最重要的是邓善由默许观望终于发展成为自己阵营的一员,而是最重要的一员,正缺少帮手的自己,又怎么能不高兴呢?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下一步就该是做思想动员工作了。这方面,肖克垣倒是没觉到有什么压力,本来那些逃难的人们对宋朝廷的军力软弱就心怀不满,致使他们背井离乡,加上对契丹的阶级仇恨,这工作根本就不会太难。想到阶级仇恨,肖克垣自己都想乐,这些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阶级呢!哈哈……越想越有趣,不自觉地转着圈找起花生米来。
看到桌上的花生米,肖克垣心中一暖。这小丫头,和自己虽然没说过几句话,却对自己的生活习性掌握的十分透彻,忙碌时,丝毫感觉不到她的存在,需要她时,准能体会到她无时无刻的关怀。
肖克垣苦笑了一下,如果她不在身边,自己还真的一时适应不了呢。
“雪柔……。”肖克垣望着窗外蔚蓝的天空,无意识中默默的念着她的名字。
李承顺望着潭布村遍布的粮仓,心中无限感慨。
短短几个月,肖克垣就让这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富贾天下的产粮基地,这是多么大的奇迹。作为华威实业的总管,不能不佩服肖克垣卓越的远见。几个月前,自己还为大量涌来的难民吃饭问题担忧,而现在,从田间富裕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不但能满足征兵要求,连生产最紧张的机械厂、火药厂严重的缺员都得到了补充。火枪、火炮的生产在不断加快,慢慢形成了批量化。两个师的火枪营都装备的相差无几,虽然火炮只装备了军直属的岸防火炮营,这已经是不错了。还有纺织厂生产出来的浅兰色的花衣裳和前面带沿儿的花帽,本来以为会很难看,可特种纵队的人穿起来是那么威武。
这一切,都让李承顺觉得象是梦中。想想肖克垣交给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又有些担忧。大量的钢铁用于生产车床类的设备、枪械和火炮,使九海的冶炼厂不堪重负,现在还要造铁船,就是怎么想办法让铁船不漏水就够喝一壶的了,何况现在的钢铁已经快供应不上了。难啊,难啊,“唉~~!”李承顺不禁叹口气。肖克垣说的办法能不能行的通呢?大理是有铁矿,可那是大理官府控制极严的矿物,又怎能肯卖给自己?看肖克垣胸有成竹的样子,难道他真的有好计策?“唉~!”李承顺忍不住又叹了口气。
肖克垣慢慢的送到嘴里一粒花生米,眼睛呆呆的看着墙上的地图,脑子里飞快的想着各种可能发生的事。
杨雪柔轻轻的放下手中的盘子。这已经是第三盘花生米了,自从阎喜旺走后,肖克垣一直在不停的吃花生米。沈括来请教什么事,都让他推到几天后了。杨雪柔有些担心,肯定是有事要发生,因为她知道,每当肖克垣不停的吃花生,就是他深思熟虑的时候,直到他想好了一切。杨雪柔到门口回头望了望肖克垣,然后走了出去,门外传来一声低低的叹息。
广州境内,胡应彪带着队伍慢慢的向南行进。
一名硬探(宋朝称,为武装侦察员)策马驰来,下马跪在地上说道:“报大人,海安水军高统领已在龙塘等候,随时候命。”
胡应彪直直的看着硬探脸上的刺字,半天才从鼻孔中发出“恩。”的一声。拉了拉缰绳,继续向前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