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的目空一切、自命不凡(2)

孩子变的目空一切、自命不凡(2)

自命不凡的孩子们觉得自己是万物的中心,应该得到关注,这种认识他们从小就有。他们不懂得容忍,所有的要求都会被满足,他们被宠坏了。家长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感觉——如果不带她去,她会多失望啊!如果他做得不好,会多伤心呀!——而不是将这些情况视为重要的学习机会。关心孩子的感受的这种冲动本意不错,但如果对孩子的需要过于敏感,有时就会产生反作用,孩子会因此失去培养他们情感和韧性的人生体验。一位富有经验的高中指导老师不久前对我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管理、最麻烦、最娇惯的一代。”这正是那种鼓励自命不凡的家教方式的恶果。不久前一位母亲告诉我,她5岁的孩子总在学前班的课堂上捣乱,老师说她拒绝合作,不排队,在需要保持安静时哇哇乱叫,甚至还会讲脏话,这位母亲感到非常尴尬。当她向我讲述这些时,我要求她告诉我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她说女儿在家经常讲脏话,“我不知道她怎么想的,我可从来不会对我妈妈那样讲话”。她不会对自己的母亲那样讲话,是因为“妈妈不会容忍的”,同样,她女儿敢跟她说脏话,是因为知道她会容忍。这位母亲自己向女儿暗示了这样的信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一些非常理智非常有思想的家长会容忍他们自己的父母永不会容忍的一些行为呢?为什么很多家长都觉得很多情况下孩子会比他们更有决定权呢?对于很多父母来讲这都开始于一件只花费17美元的漂亮的连裤童装。这种感觉多好啊!只需要17美元就可以让你和你的宝宝高兴,这太有满足感了,并且还充满乐趣。开始时真得很便宜,几年后,情况就变了。在文具店你要买托卡玩具,在食品店要买糖果,此外还有漫画、玩具首饰等等。逐渐地,你彻底接受了新的角色:一个有份重要工作的人——让你的孩子高兴。谁能想到这个角色要扮演到什么时候呢?30年后,当他们不高兴时,你会发现自己甚至在为他们的心理咨询付钱!对于父母来讲,设定界限太难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斗争要比我们父母严峻得多。我们小时候也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成为重要的营销对象。今天,任何一个吸引孩子的节目都穿插了很多广告。刚刚过完万圣节,广告人就一本正经地宣传一件在圣诞节时“必须拥有”的玩具。当然,孩子们对待玩具没有任何歧视,一向是来者不拒。一天晚上,我的女儿对我说她想要那件刚刚在电视上看到的玩具。当我问她为什么想要那件玩具时,她盯着我好像我长出了翅膀。孩子们不仅仅是过多的广告的牺牲品,现在很多的“产品代言”也会在电视或电影上用微妙的方式向他们宣传。这种代言非常流行,因为你不能用遥控将它跳过去。所以你的小儿子会看到他最喜欢的电影人物喝哪种可乐,儿童漫画里的人物用哪种香波。对于孩子来讲,尤其是小孩子,他们很难区别什么是现实生活,什么是电视。产品代言更加大了这件事的难度。杂志同样在刺激年轻人的消费**。不久前《纽约时报》对青少年杂志的目标群体以及广告词做了一次调查。《康黛·那斯特青少年时尚杂志》的广告词是“14岁的女孩可以——也值得——像成年的超级模特一样穿3000美元的时装”。杂志文化似乎更推崇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对青少年消费习惯进行研究的元素市场调查公司总监说:“青少年是贪婪的消费者,他们不用付房租,不用付健康保险金,所以他们的收入几乎全部是可支配收入。一般来讲他们都不存钱,时尚就是花钱、花钱、再花钱。广告人渴望在年轻时就抓住他们,这样会有更大的机会让他们成为终身顾客。”得克萨斯大学的营销教授詹姆斯·麦克尼尔研究了30年的儿童消费行为,他发现,10岁以前的儿童成了儿童市场的后备军,每年要花费近14亿美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教你做成功的父母(选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教你做成功的父母(选载)
上一章下一章

孩子变的目空一切、自命不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