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倒嗓”
戏剧演员最害怕的事情是受伤和倒嗓,但这两件事情却偏偏都被父亲给摊上了。
那是在上海通商旅馆的戏台上演《狮子楼》,伯父七龄童演武松,父亲演西门庆。
根据剧情,父亲要从三张桌子的高台上翻跟斗下来。
因为整个舞台太小,三张桌子叠起来几乎碰到了屋顶,父亲站在上面根本无法直立,这样自然影响整个动作的发挥。
父亲翻到一半已经感觉到不妙了,手肘下意识触地,造成粉碎性骨折,但他依然咬紧牙关把戏演完。
随后,父亲在焦虑不安的养伤过程中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无法演戏的时光对于父亲而言无疑是备受煎熬。
没想到伤好后没多久,1940年父亲突然遭遇了“倒嗓。
“倒嗓”
指的是戏剧演员在青春期变声变坏了。
此时父亲的嗓音每况愈下,最终“文武唱做二面”
的牌子和他的嗓子一起倒掉了。
按照戏剧界的惯例,遭遇倒嗓的戏剧演员一般都会做出退出舞台的决定。
他们也许从此就不得不从事与戏剧完全不相干的职业了。
当时,父亲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继续演戏还是从此退出?那一段时间父亲真是食不知味,寝不能寐。
父亲最终暗暗地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演下去!
但嗓子都“倒”
了,怎么演呢?于是父亲有了自己的主意:文不行就武,唱不行就打。
爷爷一向不希望父亲学戏,对于父亲遭遇“倒嗓”
之灾根本没有当一回事,既然不能上台,爷爷就任父亲游手好闲地闲逛。
父亲如鱼得水,几乎看遍了当时上海所有戏院所有剧团演的所有戏。
最后把偷师学艺的师父“定格”
在盖叫天父子身上。
那时的大上海,红极一时的盖叫天正在演出连本《西游记》,一演就是一个月。
父亲反正已经“倒嗓”
,无法上台表演,恰好有很多时间去观摩盖叫天父子的表演。
他一次又一次为盖叫天父子的精彩表演所折服。
在大饱眼福之余,一个念头悄悄地在父亲心底萌发:“我要开绍剧猴戏!
我也要演孙悟空”
当时猴戏悟空戏作为京剧剧目的一部分,早已经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同时形成了风格迥然不同的北派和南派。
北派代表人物是杨小楼,另外有郝振基、李万春、李少春等人,南派的代表人物是郑法祥和盖叫天、张翼鹏父子。
除了京剧,他还观摩了昆剧、婺剧、沪剧等多个剧种的猴戏。
这样汇集百家,博采众长,他渐渐对孙悟空有了自己的看法。
没过多久,同春舞台的师傅们得知了父亲想开猴戏的愿望,纷纷鼓励他,并建议他先学好武戏,作为基本功。
于是父亲又向海师傅(就是吴月楼)请教。
经过长期的努力,父亲逐渐学会了《夜奔》、《花蝴蝶》、《伐子都》、《挑滑车》、《战马超》、《周瑜归天》等著名的传统武戏,为他今后的猴戏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