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别了,辫子(2)
骤然间,**的眉梢又顿自一拧——停泊在“膏药旗”快艇后边的,竟又是“米”字旗——偌大的英国货轮,几个洋监工,手持木棍,呵叱、驱赶着扛送标有“猪肉”、“猪鬃”等字样的箱、筐上船的中国苦力。一个个差不多都是扭曲了腰,耷拉着辫。**几近下意识地又紧捏住自己的长辫,嘴里喃喃着:“我大清王朝真是怎么了?……”**不忍再观,怫然抽身离去。他从小信佛,最看不得穷苦人受气、遭难;如今不信佛了,这种与穷苦百姓一脉相承的情愫,却依然如故。可以说,这种情愫,**一直保持到了生命的终点。拐到街角口,**询问了一位测字的老人,恭敬地一鞠躬,便顺着老人的指点,踽踽寻去。老人定睛注视着眼下这位知礼的清秀君子似的后生,像是担心什么,想叫住他,却又止住了。**倒并不担心什么,左顾右盼着,煞是新奇。店铺真是五花八门:“日隆绸庄”、“欧亚洋行”、“夜来香茶楼”……“这许多店铺,那得要多少顾客哇!
”他正寻思着,忽听得什么隐隐的骚动,他还不知所以,却已见到各个店铺如临洪水猛兽一般,仓皇不迭地上起排门。“快快!
”“又闹事了?!
”“怕是要亡国灭种啦!
”**仍有点不知所以,径自喃喃着:“跟乡里就是不一样!
又怎么了?”他循声来到十字街口,只见一大批饥民与赶来的日本兵撕扯着、抓打着,另有一批饥民依然不管死活地从日商米铺里抢背着米出来。穿着和服的矮胖老板气急败坏地叫骂着。正在此时,日军开枪了,随即有人便倒在血泊里。“清军来了!
”不知谁一声报讯,饥民们闻风一拥而出,不料还是被日军、清军两下堵住。一个清军的管带,赶到日军跟前致歉。日军指挥官却并不领情,信手一记耳光:“八格牙鲁!
”“喳!
”管带认着罪,转而喝令:“还不给我动手?”清兵挥枪出手,围捕饥民。正在三方舍命厮杀之际,不知从何处又卷来一股已抢得大米的饥民,没有辫子的首领高声一呼:“快走!
”“抓住剪辫子的!
”一股清军奉命出击,直扑那抢米的首领。逃的、追的、喊的、打的,转瞬之间,便是一场大混战。**自然又是见所未见!
蓦然,他眼光一跳——一个扎着小辫的细妹子,饿得全不顾凶险,捧着撒落在麻石子路上的生米猛嚼,哪料想清兵的洋枪已直冲她后背心刺来。**急中生智,抓起一把米,冲清兵脸上撒去,乘对方抹眼分神之机,一个箭步,抱起细妹子就跑。奔到拐角口,**叫住急欲收摊的小贩,递上五个铜角子道:“来个冻米团。”他接过冻米团,塞给细妹子。细妹子有点不敢相信,直瞪着眼,犯着傻。“没事,快吃。”**警惕地扫一眼邻街的混战,牵过细妹子离去。“你叫什么?”“朱华贞。”“朱华贞?硬是个好名字嘞,几岁了?”“八岁。”“你妈嘞?”小华贞立即眼中泛出泪光,哽咽着:“饿死了。”**心下一抽。少顷又问:“你爹嘞?”“爹养不活我,要……要把我送给姨妈……”憋迫的泪珠终于夺眶而出。**抽起的心亦不禁颤动了!
“贞妹子!
”一声从天而降的招呼,不啻细妹子,就连**也吓了一跳。双双回首——追来的是一位三十开外的男子,人瘦削得近乎干瘪,又脏又破的长袍,残留着几分落魄秀才的模样。他叫朱辛贵。“不。爹,我不去姨妈家!
不去——”小华贞恐惧地啼叫着,直往**身后钻。“不、不去了。爹又有事做了——教书,我们……有饭吃了!
”朱辛贵愧悔之下,有点言不成语。“噢,这就好。”**这才宽下心来,“再穷,也莫把自己的骨肉送出去哇。”“是的,是的。这个鬼世道,把人都逼疯了!
”朱辛贵发现女儿捧着冻米团,感愧的目光不觉又投落到陌生的好人身上:“先生是?”“我不是先生,是来投考湘乡驻省中学的。”“噢,离寒舍不远。”“我认得!
”小华贞正愁没法答谢,一下昂起小脑袋。这时,抢米的饥民早已四下溃逃,气势汹汹的日军满街里追捕。“走这里。”机灵的小华贞拖过“大朋友”的长手,钻入灯柱边的小巷子。小华贞与父亲朱辛贵一直将陌生的恩人引带到新安巷湘乡驻省中学大门口。“有劳二位了。”**从包袱里取出一串铜钱。朱辛贵哪里好意思拿,连连推让着:“不不,这万万……”“你还没去教书,父女俩还得吃饭哇。”**不由分说,将铜钱往对方手里一塞,便返身入校。一位不惑之年的校长,接待了“不速之客”。校长脑袋奇大,长着尖鼻子。他细细看罢东山高等小学堂教员写来的引荐信,定定地打量着眼下这位高过常人不少的学生道:“东山小学堂,倒是很赞赏你哇。”口气里流露出明显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