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2)
接着她又问起我的食宿情况。
我告诉她,我已经在工字厅食堂入伙。
系里的美术教师李宗津先生把他在工字厅的宿舍暂时借给我住,因为他城里另有住房。
但是工字厅是男教工宿舍,所以很不方便。
她很快就想到可以让我借住在吴柳生教授家,并说要亲自去和吴夫人商量。
然后她又问我对北平有什么印象,当我正准备寻找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回答她时,她已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起北京的历史。
“北京城几乎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思想建设起来的”
她看出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便又接着解释说:“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
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然后出午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八千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言,‘左祖’指皇宫的左边是祭祖的太庙。
‘右社’指宫室右边的社稷坛(现在是中山公园)。
‘旁三门’是指东、西、南、北城墙的四面各有三个城门。
不过北京只是南面有三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两个城门。
日坛在城东,月坛在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
‘九经九纬’,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涂九轨’。
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很宽的,清末以来被民房逐渐侵占越来越狭了。
所以你可以想像当年马可·波罗到了北京,就跟乡巴佬进城一样吓蒙了,欧洲人哪里见过这么伟大气魄的城市”
我们都笑了,她接着说:“‘面朝后市’也是对皇宫而言,皇宫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对朝廷。
‘市’是指商业区,封建社会轻视工商业,因此商业区放在皇宫的后面。
现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国以后繁荣起来的。
过去地安门大街和鼓楼大街是北京为贵族服务的最繁华的商业区。
前门外的商业区原来是在北京城外,因为辽代与金代的首都在现在北京城的西南。
元朝的大都建在今天北京城的位置,元大都当然和金的旧都有联系,那时从旧都来做买卖的商人,必须绕到城北的商业区去,所以干脆就在城外集市。
北京前门外有好几条斜街,就是人们在新旧两城之间走出来的道路,开始是路旁搭起的棚户,慢慢地发展成为固定的建筑和街道。
过去一有战争城外的人就往城里跑,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卫才建了外城。
……”
她一口气说着,一个封建社会宏伟的北京城地图,在我眼前勾画了出来。
接着我们又谈起颐和园,这也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
但是那时到颐和园没有公共汽车,我虽然有一辆自行车,却还不会骑,所以一直没有去。
我听说颐和园的长廊特别有趣。
林先生却摆手说:“颐和园前山太俗气了,颐和园的精华在后山。
沈从文现在正住在谐趣园,你可以去找他,请他做向导”
我们谈着谈着,实际上是她谈着我听着,不知怎么搞的竟过了两三个小时。
我完全忘了她是个重病人,慌忙站起身告辞。
她笑笑说:“我也累了,每天下午四点我们喝茶,朋友们常来坐坐,欢迎你也来”
我从没有单独和父辈的人交往过,但不知怎么的,一段意想不到的交往就这样开始了。
我从梁家出来感到既兴奋又新鲜。
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
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
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那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和热情。
真的,怎能包含那么多的内容。
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
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
那天我没有见到梁思成先生,听说他到南京接受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学衔去了。
我初到清华时,建筑系开办才两年,全系师生加起来只有三十多人。
学生都在一个大教室上设计课,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对教师不论老少都称“公。
那时的建筑系真是富有民主精神,而且朝气蓬勃,我也常常到系里去看李宗津作画。
有一天我正走在建筑系的楼道里,迎面来了一位中年人,他身材瘦小,有些驼背,穿一身考究的西服,戴着一副宽边大眼镜,更增加了他那学者的风度。
他看来和蔼可亲,诙谐风趣。
他向我伸出手,笑着点了点头,又扬起眉毛调皮地说:“是林小姐?我猜对了吧?这位漂亮的姑娘一定是林小姐”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虽然我搜不出一个字来回答,但立刻就断定这位亲切的长者是梁公。
汪季琦先生回忆他第一次和梁公见面时,梁公的头一句话就是:“我应该叫你一个好听的,叫你一声小叔叔”
因为汪有一个比他大三十多岁的哥哥是梁启超的好朋友。
汪季琦回忆说:“梁公是个很有风趣的人,他几句话一说,立刻就能使对方消除生疏感,而与之亲切地交谈起来”
不久林先生果真去拜访了吴柳生夫人,并和她谈好让我借住的事,我便搬到吴家去了。
那年因为时局的动荡,清华校方为迁校的问题斗争得非常激烈,因此没有办先修班,我也就只好自己复习课程,还跑去听了几门名教授讲授的中外通史和梁公讲的中西方建筑史。
由于清华的先修班停办了,因此林徽因决定亲自辅导我的英语,并规定每周二、五下午上课。
我又高兴,又担心,因为有这么一位好老师来辅导我真是求之不得。
同时我又看出她十分严厉,对不满意的事会直率地提出批评,而且毫不留情,我担心以后免不了会挨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