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缘板块冲突”:未来世界大战的新形态?(…
美国想用小打而屈人之国,用小打避免大打,但是屈人之兵、屈人之国的目的不变。
眼前的冲突是美欧冲突,远些的冲突是亚欧冲突,这两种冲突的起因和性质是很不一样的。
美欧冲突的起因是在虚拟经济层面,亚欧冲突是因为长远的物质资源利益矛盾。
在现阶段,左右世界大势的主要矛盾,还是美欧之间的货币利益矛盾,美国只有首先铲平欧元与美元争霸的苗头,才能既保住自己的金融泡沫不破,又保证在东亚的物质利益不受损。
美国对外政策的底牌是
“扰乱欧洲、稳定亚洲”。乔良:有一个话题咱们在讨论中没有完全展开,就是美国越打越顺手,越顺手就越想打,动辄使用武力。
这固然与它的军力现在独步一时有关,但也有一个类似泡沫经济的问题。
就是美国人被自己制造出来的战争泡沫所蒙蔽,所陶醉,准确点说,就是它被小规模局部战争的胜利所蒙蔽。
从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到这次倒萨,每一仗美国都打胜了,但这其实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这几仗没有一仗是跟大国特别是有核大国打的,并且这几仗没有一个对手背后有大国的支持,都是绝对的以大打小。
一点悬念都没有。但美国人仍然不把这么明白无误的事实放在眼里,仍然无节制地在开始膨胀,这就是美式战争的泡沫化。
当然,我说这话时并没昏了头,会得出美国军事的泡沫化说明它其实在军事上不堪一击的结论。
不可否认,美国仍是迄今为止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有一点我们、包括美国人都必须清醒认识,那就是美国的强大,基本上是常规武器、常规战争的强大,如果说到核武器,核战争,美国尽管同样强大却没有意义,因为核武器几十枚和几千枚并无本质差别,核战争一旦爆发将没有胜利者。
这就是美国人打仗至今全是挑小国打,决不跟大国特别是核大国打的原因。
所以,我们应看到这一点,别跟美国一样被它的小胜所蒙蔽,更别被它的小胜所唬住。
王湘穗:战役上的成功,战术上的成功,诱使美国人逐步陷入战略上的误区,觉得武力这玩意忒好使,就不停地用。
乔良:美国人经过这么几次小打之后,就以为可以包打天下,这里不光是狂妄,其实还有心机。
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示范效应和以小成本换取高收益。美国人为什么从上次海湾战争到这次,反反复复给军官发《孙子兵法》?
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图呢?就是我小打,打给全世界看,目的是为了避免大打,用小打把你们全震慑住以后,我就可以不战屈人之兵。
甚至屈大国之兵。这个目的现在看来美国是部分地达到了。李晓宁:美国是个非常重实用主义的国家。
它把这种精确打击,限定在对战略要地的控制上。比如打科索沃,打巴拿马运河,打伊拉克等,都是针对一些非常关键的战略要点。
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以后就这么做,这是新的战争原则。长期占领一个国家,摧毁其主要城市和经济命脉,已经不是首选的目的了。
这也可能是所谓小打和大打的区别吧。乔良:我的意思是,美国想用小打而屈人之国,用小打避免大打,但是屈人之兵、屈人之国的目的不变。
王湘穗:什么是战略要地?物流经济时代的战略要地与虚拟经济时代的要地恐怕不是一个概念,美国选伊拉克,就选得挺准,不管搞物流经济、虚拟经济都离不开资源,伊拉克拥有的石油资源使它成为既是一个地缘支柱,也是一个币缘支柱。
下一个美国打谁?恐怕还是要选一个带有重合性支柱特点的国家。王建前面对此有过分析,我赞成他的看法。
李晓宁:叙利亚这个地方对解决以巴问题来说很重要。以色列是具有西方的价值观的国家。
西方世界一直把以色列推到最前面,在西亚打一个楔子进去。长期以来,以色列老是孤独地在那个地方顶着。
如果美国控制叙利亚,就会给以色列直接的支持,包括军事支持。对于美国来说,中东的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占领伊拉克后又控制了叙利亚,就可以把中东一切两半,把阿拉伯世界的联系割裂开。
同时可以控制中东与地中海的联系,例如石油管线等等。建立以美英为主导的局面后,其他国家就没有理由再进入这个地方了。
不管谁,也不好在这个地方进行干涉了。美国就可以实现对中东与地中海的全面控制。
澳大利亚前些年老想加入到东南亚这个圈子里。得到的回答是,你的鼻子大,进入我们这儿不好看,你吃西餐,跟我们吃饭不一样。
总之价值观有很大差异。而澳大利亚人说,我们经济贸易体制与你们差不多,我们离得很近,很多经济利益是可以互补的,为什么要把我们老是排除在外呢?
可是,从霍华德开始,一下翻转过来,又回到英、美体系进去了。这不仅仅是文明认同的问题,也有对马六甲海峡控制的问题。
澳大利亚,在马六甲海峡旁边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不是欧化的国家,在东南亚国家中间只有菲律宾是比较西化的国家。
澳大利亚就成了美英控制体系中重要的筹码。澳大利亚的变化与美英实施全球控制的战略有很大关系。
菲律宾也是。王湘穗:研究当代战争,有一个话题必须涉及,这就是新恐怖主义。
这种把现代技术运用到恐怖活动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李晓宁:我最不愿意说恐怖主义这个词,这种东西是一种新闻词汇。
像地方保护主义、自由化这些词汇一样,都没有性质判断。它不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东西。
伊拉克的一个预备役军官,炸了美军检查站,美国人说他是恐怖主义。
伊拉克人肯定不这么看。乔良:某些研究恐怖主义的专家,说用暴力方式对付平民是恐怖主义,问题是这条标准解决不了如何认定对军人的袭击问题。
你怎么解释用人肉炸弹炸了贝鲁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营的行动?这是恐怖行动还是军事行动?
他针对的是军事人员,军事目标,算不算恐怖主义?按这种理论它不算,但按美国的定性它就算。
在交战中不算,但这次伊拉克战争中有一位军官第一个让自己成为了与美国人同归于尽的人肉炸弹,此人算不算恐怖分子?
美军就称之为恐怖袭击。王湘穗:这确实涉及价值观,比如关于在战争法中间,就规定在军事行动中不许使诈,如诈降,属于违法。
可中国兵家思想中就常讲
“兵不厌诈”,伊斯兰的战争文化中也不排斥
“诈”。乔良:在中国兵学中计谋的地位甚高,孙子就说
“上兵伐谋”。王湘穗:在西方的战争文化中,对
“诈”是排斥的。现在西方掌握了最主要的媒体,它就拥有世界的主要话语权,也就掌握了决定战争行为是非的判断权。
我们可以看看这次战争,美国指责伊拉克军人有穿便衣攻击美军的,认为这违背了武装冲突法,是恐怖主义行为。
可你问问,美军在巴格达的特种部队穿的什么?难道是美军军服?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衡量,美军也违反了武装冲突法。
只是历史从来不审判胜利者罢了。乔良:这还是权力的声音,看谁的嘴大。
王建:战争的欺骗也有宏观和微观,美国把打击欧元的目的隐藏在倒萨战争之后,就是宏观的
“诈”,这么说它也不排斥使诈。李晓宁:武装的先知胜利了,没有武装的先知失败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锡克教,锡克教的规矩很多是参照伊斯兰教印度教的,也不崇拜偶像。
锡克教盛行的旁遮普邦,夹在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地域中间,他们崇拜那纳克的十本书。
锡克教吸收了印度原始宗教非战、非攻、也就是非暴力的内容,又接受伊斯兰教很多内容。
但是在历史上一直受战争的残害。最后没办法了,奉行5K制度,要佩剑,一定要杀死仇人等等,把暴力内容也写进教义中间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打得受不了。你想非暴力,别人用暴力,树欲静而风不止。
只好拿起武器。武装的先知留下来了,没有武装的先知全断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