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三星堆文明传播的历史语言学分析(2)

二 对三星堆文明传播的历史语言学分析(2)

《抱朴子·遐览》: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吕氏春秋·查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似,豕与亥相似。""鲁"和"鱼"、"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写错。后因谓字形相近,在传写或刊印后的文字错误为"鲁鱼亥豕"。《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既是'假语寸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语夕灯窗,同消寂寞。"鲁鱼帝虎:马总《意林》卷四引《抱朴子》: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看来古代语言在规范化之前存在着许多的文字混乱,以至于"射"之"寸身"不再"矮"。实际上最有可能中国人的语言初时全部是音意相通的。我倾向于表意固定下来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既然鲁鱼帝虎,那么疑问在于:孔子所在"鲁"国,是三星堆的"鱼凫"后代吗?有一天,我在车上听到人们猜谜,谜语为"头在水中游,尾在天上舞,要问名和姓,它和孔子是同乡。打一字"。后来看到谜底是"鲁"字。仔细一想,"鲁"字果真了得,上面为鱼,下面为"日",假如我们不考虑山东当地的出产等关系,仅只这个"鱼"和"日"就够让人惊诧半天了,因为此二者皆为古代重要的图腾。当初人们如此给此地取名是否有鱼图腾和太阳崇拜的成分呢,这是个重大的疑问。孔子的身高依照今人推算,有说高一米八的,有说一米九一的。这一结论一直遭到学界质疑,似乎中国古代人不应有那么高,有人怀疑是古今尺寸不同。假如他是个闪米特人的后裔,或者是个"白人"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多称智者为"高人",是不是如"孔子"、"鲁人"这样古代的贵族多掌握了国家较多的教育资源,自然他们的"高"与知识之"高"就长期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鲁人"即为"高人"了。还有,孔子这么个严肃的知识分子"高人"会不耻"附庸风雅"收拾《诗经》,这似乎不合常理。在《诗经》里会不会遗存了大量的相关上古的文献信息,而"克己复(周)礼"的孔子很重视古文献与古礼的联系也是出于对自己祖先的一种怀念呢?这种联系不是偶然的吧。为什么孔子以及儒学一直受到排挤?是否是因为当时文明北移之后出于诸多政治考虑,尤其是秦时期,人们已经准备彻底忘记古蜀"蛮夷"了呢?再查《辞海》。3.关于"鲁班"新都蜀王木椁墓出土的手锯,五件一组,光滑的铜质锯片长26厘米,宽4厘米,锯齿锋利整齐,薄薄的锯身镶嵌在一块木板的凹槽内。这些3000年前的锯子,制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即使到了今天拿来使用也很有用[1]。与此对应的是,古代著名的鲁班,据传他是锯子的发明人。《辞海》中是这么介绍他的:"相传姓公输,名般,亦作班、盘,或称公输子、班输,春秋时鲁国人故统称鲁班或鲁盘。"鲁班在世的时间一定迟于新都蜀王木椁墓出土的手锯时间才符合传说。那么,这个拥有手锯的能工巧匠是否可能恰好是鲁国人?难道这个手锯在蜀地的发掘与鲁国是三星堆人后裔的说法没有任何联系吗?一个"媒介"出现了。一直被我怀疑为三星堆后人的瑶族竟然自称"盘"人。尤其是瑶族同胞有崇拜"盘古"的习俗,他们有"盘王节"、"盘歌"等,可以假设传说中的"盘古"实际上是瑶族人的祖先,而"鲁盘"之"鲁"人是瑶族的北方支系而已。不要忘记,古代人的命名是非常混乱的,仅从以上《辞海》中鲁班的命名就可见一斑。鲁班又名"公输子"。笔者在《辞海》查"公输"时,意外发现中国古代存在着大批以"公"字开头的复姓,并且其出现的时间多在春秋战国或汉代。笔者怀疑这与身份有关,并且是身份等级比较高的标志,当然这并不一定会是爵位之"公"。这些"公"字头复姓计有:公上、公山、公户、公玉、公议、公系、公仲、公刘、公羊、公孙、公坚、公伯、公治、公祖、公乘、公皙等。其中"公刘"解释比较详细:"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嵇曾孙。夏末率领周族迁到今陕西彬县东北。"夏、商、周并存的可疑证据就在这句话里。继续查关于"鲁"的条目,发现以下有意思的话题:鲁阳:①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他曾经挥戈使太阳返回。②古县名,治今河南鲁山。鲁县:本春秋鲁国都,战国秦王政二十三年置县。治今山东曲阜。鲁甸:县名。在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支流牛栏江北岸,邻接贵州省。据《鲁甸地名志》:"鲁甸",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难道山东之"鲁"真的是彝族人也就是三星堆人居住的"平坝"省份吗?鲁学:秦汉之际经学流派之一。学风较为保守。主要经籍有《鲁诗》、《鲁论》等。为什么保守?保守者一般有根源和传统。前面说过,孔子要克己复周礼,其中即包含着对高贵祖先的一种追忆。鲁酒:典故"鲁酒薄而不能忘忧",说明鲁酒的风格淡。鲁桑:原产山东,分布于中国各地。也产于日本。为中国主要栽培桑种。鲁莽:通"卤莽"。此解释怀疑"鲁"、"卤"相通,按此推论羊子山祭坛上之"囚"也可以为"卤"吗?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华民族与古犹太人血缘关系的破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中华民族与古犹太人血缘关系的破解
上一章下一章

二 对三星堆文明传播的历史语言学分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