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变迁的墙壁文化──谈姜健的《主人》(2)

见证变迁的墙壁文化──谈姜健的《主人》(2)

细细看来,在“主人”们的“中堂”墙上,那些深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其实并没有严格的意义规定。既没有严格的信仰禁忌、也没有人神的绝对界限。那儿既可以是神、圣的像、祖宗的牌位;也可以是花鸟山水,还可以挂家人的照片。另外,那儿通常还贴着许多奖状——这可以被解释成一种对现实政治权威表示认同和崇拜的行为。纷杂的文化符号,加上那些简陋、破旧的老屋和生活用具,还有看上去祥和、平静的主人们,照片叙述了常处严峻生存境况中的中国民众(起码是这些主人们)的那种以视状况而调适为其特征的、祈祷现世生存的意识和愿望。这正是存在于中国社会深层的、与士文化、官文化保持着距离却对普通人的社会化深具影响力的民间的文化,它们不断遭遇主流文化的颠簸、整合,却依然顽强地漫延滋生。作者对人-场景关系的描述和对其意义的阐述,显然并不止于这些。在《主人》中,作者还拍摄了一些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墙壁文化”。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年轻人的墙壁文化主要被展现在他们自己的床的四周(他们没有自己的房间)。歌星、影星、泳装美女、金发女郎,还有汽车、摩托车,各种招贴画出现在年轻人的私人空间里,有的被贴满床四周的墙上。不难看出,在他们与他们的祖父母、父母之间,由社会变迁而带来的代际间的文化差异已经难以被抹去。那些体现年轻人们的向往与**的文化符号虽然还很少能进入“中堂”墙上,但对年轻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变化也可以从年轻人们的服饰和一些年轻夫妇的新房布置(那里面不仅有新式家具,也显眼地挂着各种流行的封面女郎招贴画)等细节中捕捉到。民间文化及其变迁、大众文化的冲击等等,这些都是不小的课题,我们自然不能够希望一些摄影作品来描述和说明许多的问题。另外摄影的叙述方式所能担当的理论、方法的探讨也有其难免的局限性。但照片细节对于描述社会事实所具有的功能,在《主人》中得到的发挥是令人欣慰的。当我们看到站在那些“中堂”下、大门口、靠在他们的祖父母和父母身旁的穿戴着大红服饰的孩子们,我们不会怀疑,即使他们将来会走出老屋、会拥有不同于老屋的墙壁文化。可那些写着“祖宗昭穆神位”、“平安发财”的大红条幅、那些老人们的祥和笑容和絮语等等,都早已内化成他们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的底色。河南乡村中墙上留着“最高指示”痕迹、一层层贴着早年旧画的老屋会消失的,经济发展以及消费社会中如浪潮涌来的大众文化会给那儿的人、场景及其文化带来深刻变化。从这层意义上说,《主人》作者对民间社会、民间家庭文化的思考及其记录,显得弥足珍贵。对“民间”的社会学考察、对文化的变迁以及变迁社会中的人的描述,这些原本都不是容易的事。摄影界一直在提倡摄入人类学、社会学的学术素养,看起来研究社会的学者们也应该从摄影家那儿学习、借鉴些对人、文化的执着关注和观察视角才是。题记姜健仿佛用照像机向我们讲述着某种关于几代人命运的故事。这故事有沉重得似乎可闻喘息的史性;有愁郁的诗性;有镇定地毅忍着的人性;还有姜健自己不失关爱的理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转身: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纪转身: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忆
上一章下一章

见证变迁的墙壁文化──谈姜健的《主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