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与建筑的对话(1)(图)

关于摄影与建筑的对话(1)(图)

罗永进、莫尼卡?德玛黛:关于摄影与建筑的对话上海,过去7年,罗永进一直将建筑作为主要拍摄对象,他那些令人难忘的作品,不管是单张还是拼接,记录了中国今年来的迅速变化,也拍下了2000年第一次出国以来所见的外国建筑物。作为一个曾关注人群的摄影家,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地球上最明显的人造建筑上。下面的谈话将涉及到建筑与摄影家的视角和表现之间的关系。莫:首先我想知道为什么你对建筑物情有独钟?罗:从人物到他们的“空间延续”——也就是房屋、建筑,对我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渡。建筑物是人类创造力和劳动的产物,体现出建造和居住它的人群的想法。莫:我知道你最初对建筑物产生兴趣(第一个系列在1997年)是当你看到自己的一张人物照片时,被背景上的建筑所吸引——大面积的砖墙既丰富又简洁。当时你在洛阳生活,那里的(农转非)的新居民在建新房,那些房屋有高大的砖墙,间或出现一些肌理和材料的变化,如砖头和瓦片等,每种材料都在叙述一个故事。我想知道你对建筑的态度是否有变化,是否有了不同的感觉。罗:“新民居”拍的是河南的城市居民建造的简单、廉价的私人建筑。这之后,我专注于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的大规模建筑,它们促使我使用马赛克的手法,以得到整体感又不失去细节。我的作品还体现了一种时间感,一种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最近的一个系列拍的是杭州附近怪异的私人“别墅”,展示了又一种中国对生活空间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理想”住所的向往,那已成了象征性的雕塑。莫:从这种意义上讲,从你的照片中,人们能看到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从主要关心的是用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占据属于自己的空间,到巨大的非人性的都市居民区,又到“资产阶级”情调的艳丽细节和繁复的装饰。我想了解的是更个人化的问题:这些年你的眼光是否有变化?你改变了手法吗?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是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罗:我努力从地面上的所有东西中找到当地人的口味,建筑物当然是最明显的参照物。它们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象征和物化体。我想要抓取的是一种最典型的建筑,一种最令人难忘的东西。莫:在新的地方找到了典型的建筑物,你需要很多时间吗?还是你凭直觉?罗:我凭直觉,在一个国家我很少呆过一个月。莫:你认为去过的国家都各有千秋,还是看起来差不多?罗:对我来说欧洲国家(我去过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希腊、德国)都差不多,亚洲国家也能找到很多共同之处。泰国的大城市和中国的大城市就差不多,有很浓商业气氛,到处都是现代建筑,用同样的材料设计和灯光。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明显的同化点,他们似乎在追寻同一个榜样,这榜样不知是从何而来。莫:在你的摄影里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现代建筑,一种是老的建筑。罗:我个人很喜欢传统的东西。我愿意将它们区别对待,让人们领悟到我所看到的,让他们认识到每个地方原生和传统东西,以及它们与现代的区别。遗憾的是地方性、独特性正让位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统一。莫:你是不是利用摄影的手段美化你喜欢的古代建筑同时无情地曝光很难看的现代建筑?罗:不,我用不同的手段表现不同的建筑和不同地方,但我并不想丑化现代建筑,它们也有有趣的结构、多样的材料、排列的块面,它们超越了它们常体现的低级品味,我只是让每个细节和方面更清晰,使观看者注意到结构和细微差别。莫: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环境都不是很在意,特别是当他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与历史或艺术没有关系的时候。通过你的照片,他们领悟到许多他们时常忽视的东西,在展示给他们的细节之外,他们还能想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吗?罗:我并不期望他们能和我想得一样,但希望他们意识到,如果人们运用想象和知识而不是陷入同一的模式,世界将会是多么的多样化。人们应该更多想到将来和下一代,而不是一时的方便;他们更应当想到一个单一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莫:如果将低成本、简单冷酷的洛阳“新民居”和浙江花哨的民居相比较,哪一种更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罗:哪种都不。如果你看浙江民居,你会发现除了似是而非的欧洲风格外,它们用了很多中国图案、形式,如亭子、屋檐……莫:也许这就是后现代。罗:对,也许(大笑)。真不知道这种怪异的设计是从何而来,只知道这种类型的东西在快速蔓延。莫:你的大部分照片如新民居系列,都是从外部拍摄的,从内部和外部拍摄有什么区别吗?罗:我当然也想从内部拍,但在私人住房中是不可能的。莫:你认为从内部能得到与外部不同的东西吗?罗:不,我感觉会是一样的。在意大利家居中常会见到一些父母或祖辈留下的东西,但在中国,人们总是扔掉老东西,在屋里摆上全新的家具和用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转身: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纪转身: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忆
上一章下一章

关于摄影与建筑的对话(1)(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