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四海(1)(图)

中华四海(1)(图)

电影是香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电影里头的英雄人物,无论是功夫高手、枪不离身的黑帮,或古惑仔等等,其观众皆不限于本地的。港片在亚洲各国市场,都与资金较雄厚的日本片竞争激烈。究竟这规模细小的本土电影,怎么可以打破地域界限,搞得这般成功?

港片所以票房成功,时下看似顺理成章的解释是:港片配合了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但在诉诸直觉的解释之前,其实应先仔细研究具体的历史因素,从本土跨出全球,其间理应还有一中间地带,那便是本土以外的地区,是影片及其影响力扩散时形成的第二个同心圆。香港电影,其实是出色的区域性电影。其他还需考虑的因素,还有侨民文化,即间杂在各国与各社区的某种种族及社会凝聚力。此外,金钱因素亦很重要。此一地方色彩浓烈的电影,原来为了经济的生存理由,极之依赖遥远的海外观众。

香港,毕竟如同星期天的大型唐人街。

——导演陈耀成

香港制作的默片显然已悉数散佚,同于1909年诞生的两部最早期默片《瓦盆伸冤》及《偷烧鸭》【有说法认为两部都是上海亚细亚电影公司出品,不归入香港电影。——译者注】,我们大抵已无缘一睹。其后20年间,美国片雄霸市场,当地电影制作量少之又少。直至有声电影出现,当地电影业才起飞。1933年上海制作的粤语片《白金龙》推出,空前卖座,显示粤语片大有可为,未几,国民党政府规定所有影片都要用国语制作,香港便成为国外制作粤语片的中心。日本侵华期间,更多上海导演涌到这个殖民地。1939年,当地单是粤片,产量已激增至超过100部。1941年香港沦陷,电影停产,战后电影公司得以复苏,不久国内又爆发内战,电影人才纷纷南下香港,并落地生根。

香港电影如同整个殖民地,是移民耕耘的成果。第一代所有导演与影星,基本都是国内移民,其后不少新浪潮导演亦然,如许鞍华与章国明。即若作品很地道的导演,原亦是越南(徐克)、泰国(陈可辛)及南非(刘国昌)等地的华侨。其中又以来自上海的影人与投资者,帮助当地电影发展时所扮演的角色至为重要。

大战结束时,移民电影工作者开始议论香港电影该何去何从,不少导演站在左派的一边,且其国内背景亦促使他们偏爱社会批判电影。有人认为电影要深入群众,便需讲当地方言(即粤语);有人则发起“清洁运动”,要求粤片导演拍摄爱国的进步电影。那年头,集体创作与同工同酬,都成为电影人的理想。中联影业公司就是响应清洁运动的号召而成立的,并在集体创作制度下生产了44部影片,其中不乏如《危楼春晓》(1953)的经典。这是香港电影社会意识高涨的时期,受当地影评人高度评价。

好些制片公司此时亦相继成立,有的有中国背景,有的是本土及地区资金,制作影片仍是双语兼备,但以粤语居多。充斥市场的,都是娱乐大众的影片,如歌舞、通俗剧、喜剧及武侠等类型,甚至左派电影公司,亦不限于生产主题先行的电影。其中最流行的类型,要算是粤语戏曲片,一星期左右拍完一部。影片成本都很低廉,国语片是2万至3万美元,粤语片更只需一半。拍摄技术一般亦粗糙得很,如扛起片厂内笨重的摄影机,仅靠助手捉紧摄影师,便来拍推拉镜头,摄影师兼导演罗君雄忆述:“像打功夫一样。”

这些影片,多属小型公司制作。及后,两家大制片公司相继冒起,而且雄霸市场。其一是大马富商陆运涛在新加坡遥控经营的“电影懋业公司”,陆运涛在亚洲各地皆拥有戏院与发行公司;在香港生产电影,可养活那些生意。电懋的前身“国际影片发行公司”于1953年开始在港制作粤语片,两年后取得永华片厂的管理权,1956年扩大改组成电懋。陆于1964年遇空难猝逝,电懋遂于1965年改组,并易名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

电懋的对手便是实力雄厚的邵氏机构。邵氏四兄弟本在上海经营戏院生意,20年代才进军电影制作。邵人约于1933年把“天一”迁到香港,生产粤语片。战后“邵氏父子公司”成立,转而制作国语片,给散布东南亚各地的邵氏戏院提供片源。1958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总公司调至香港,出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的经营之道,是把制作、发行与放映结合起来,他解释说:“一如黄金时代的好莱坞。”他把当地院线生意交由哥哥邵仁枚打理,自己则专注电影制作。

邵逸夫进行大规模的电影制作现代化工程,邵氏影城由是于1961年落成。那是一所综合式制片厂,座落清水湾,位处当时人烟稀少的新界区(图)。据邵氏公司的宣传资料,到了1970年,影城的设施包括街景30处(当中更有一个湖)、影棚12座、彩色冲印室一个、配音室一个、训练学校一所、餐厅3间、员工宿舍4座,还有多座供演员及导演居住的公寓式楼宇。邵逸夫全盘投入彩色及宽银幕电影的制作,并引进专用合约制,薪酬通常每周约50美元。影城全日24小时运作,聘用员工达1200名,以10小时轮更编制。邵逸夫解释,员工组织工会只会对他们不利,他们要加薪,最佳办法是工作得更勤快。成立首12年,邵氏影城生产影片总计300部。

邵氏影城外貌,内里设有永久布景与职员宿舍

在亚洲各地,不论政府或各行各业,都极依赖华人资金。华人在不少国家,一直都是经济实力最强的族群。香港有赖海外华人资金,电影才得以在战后蓬勃发展,总公司皆设在新加坡的邵氏与电懋,只不过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而已。其他例子,还有50年代规模最大的粤语片公司“新联影业公司”,亦是海外华人创办的。此外,“光艺制片公司”也是新加坡开过来的大公司,老板何氏四兄弟,在东南亚各地亦拥有制片厂、发行公司及戏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上一章下一章

中华四海(1)(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