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四海(2)

中华四海(2)

香港凭什么吸引投资者?无论是什么,大概都不会是本地票房收益。即使本地人喜欢上戏院,香港也只不过是弹丸之地,所赚有限。电影制作人如同纺织商与玩具商,得把目光放到出口之上。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代上海,正如禾格尔所言,香港“俨如区内工商业、金融、教育及文化的大都会”。香港是发展区域性电影的有利阵地,技术人员都肯接受低薪及长时间工作。另外,此地是战前粤语片制作中心,片厂设施早已存在,而且亦因为是英国殖民地的关系,容易取得西方电影胶片及先进设施。政府除有稳定的法律及政治体制外,还实施优惠税制,干预也极少。处理外资方面,此地的银行制度十分内行,而运送影片到区内各地,这海港亦可以很有效率。50年代间,香港得天独厚商机处处,尽管亚洲占全球半数人口,但好莱坞制作却攻占不下。除票价低,影院严重不足之外,又有诸如配额制及入口关卡等保护主义措施,制止好莱坞渗透。欧洲与拉丁美洲由于票价较高,人均影院数目较多,美国电影公司便集中开拓这些地区的市场。至于日本,亦未能雄霸区内市场。纵使其武侠片在亚洲各地周遭放映,但日本国内市场庞大,本身已能自足;香港因而可填补空隙,觅得一片生存空间。不管与好莱坞或日本相比,香港电影都属小本经营,货如轮转,利润也较低微。然而,华人企业向来偏爱挣快钱,对长远回报不感兴趣。他们借贷投资,压低薪金,又削减员工人数,还要求大量生产,再加上工人勤奋,因此即使利润偏低,生意仍然畅旺。他们的经营之道,正是香港影业60年来行之有效的方式。影片卖埠有价,香港电影遂愈拍愈起劲。50年代期间,较小型的电影公司预先把电影版权卖给海外发行商,集资开拍(即“卖片花”),监制往往可在开拍前筹得影片预算成本的六成。长城与凤凰两家公司都是中国资金,所制作影片皆可在国内发行;而本地三大电影公司邵氏、电懋及光艺,都是区内的娱乐业王国在香港搞的制作分公司。查奕恩认为,若把香港比作星光熠熠的电影制作圣地好莱坞,那新加坡便是纽约,手握背后的经济命脉。新加坡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在港制作影片,另方面购入小公司的出品,以保证旗下影院的片源供应不绝。由于有邵氏及电懋的关系,港片得以确保在亚太区各城市,取得最佳放映场所。放映日期在影片开拍前已定下来,以保证制作可以归本,而由于有预先卖埠的收入,制作规模亦可愈拍愈大。邵氏与电懋都会舍得把资金花在豪华布景、大明星、华丽服饰、缤纷歌舞,以及精心设计的武打场面之上。要阻止好莱坞垄断,就要用他们的标准,拍摄同一制作水平的华人影片。其后数十年间,香港努力赶上好莱坞的制作水平,把力有不逮的对手逐一击退。另外,文化因素也很重要。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后,巡回戏班与流行歌曲录音相继出现,海外华侨得以保持与家乡的连系。数以百万计散居东南亚的华人,成为港片的忠实观众。他们多来自中国东部与南部,故港片所呈现的世界,对他们并不陌生。他们通常生活富裕,热爱社交,故喜欢一家大小外出吃饭及看戏。50年代初开始,中国大陆以外最多华人聚居的台湾及泰国,港片都极受欢迎。此外,华侨在少数族群中人数最多亦最富裕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地,港片亦极之卖座。甚至在华人数目较少的国家,如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地,也有支持港片发行的足够影迷。粤语片的观众,多达800万至1000万,散居亚太区一带,以香港及马来西亚为主,而国语片即使无法打入大陆市场,观众数量也比粤语片的多。新加坡与印尼的华人都讲国语,国语在70年代更成为台湾官方语言。基于这特殊因素,香港每年制作不下数十部国语片,尽管国语只有不到5%的本地人使用。海外市场收益较佳,国语片的制作水平因此高于粤片。为了尽量提高发行海外的可能性,大公司都避免专攻一种方言(除国、粤语片外,也拍摄了不少厦语和潮语片)。当然,影片亦可配音,粤片公司因此亦得以打进台湾市场。华人迁徙的足迹亦遍及亚洲以外地区。中国大陆居民早自19世纪,已开始移居澳洲、欧洲及北美等地。到80年代中,美国华侨已超过100万。墨尔本、悉尼、巴黎、伦敦、多伦多、蒙特利尔、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及旧金山等地的唐人街,都建有戏院。华侨纵使多属广东人,但一样喜欢看国语片或偶然放映的大陆片。影片在亚洲映毕,唐人街院商便拿来放映,有时碰上卖座的,会把拷贝留起来以备重映。海外观众爱看港片,香港变成满足移民想像力的中心。潘翎描绘殖民地,笔触动人:“飘泊的华人不少有两次甚至三次以上的移民经历,他们尝遍各地的闭门羹,此地变了逃亡的终站。”有人或抛下中国家园,有人或有回乡的朦胧渴望,但逃抵香港并安顿下来的经历,成为战后几代人的参照。这个亚洲中转站成为乡愁的对象,不少电影把这难民城市动人心弦的色相与声音,都一一记录下来。香港各行各业,向来都愿意生产迎合各地文化口味的产品,电影业也不例外。导演搞制作,也满足不同口味。邵氏、电懋及其他制片公司,都在制作前把故事大纲送交区内发行商,如反应理想,才动手摄制。50年代的国语片往往附有歌曲,不单是因为上海导演故伎重施,更是东南亚观众口味使然。台湾的武侠与爱情小说,也改编成电影。香港监制在60年代喜欢邀邻近地区合作拍片,邵氏便在台湾设有制片设施。同期,影片开始加入双语字幕:中文是给听不懂片中方言的观众看的,英文则为所有不懂中文的观众而设。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上一章下一章

中华四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