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四海(4)(图)

中华四海(4)(图)

香港“新浪潮”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好些新浪潮成员,都曾留学北美或英国,回港后,如直接投身影圈,便要经历漫长的学师阶段,所以他们大都跑去拍电视剧,马上便可执导演筒。许鞍华、谭家明、徐克、林岭东、黄志强及其他不少导演,因此学会了拍实景,还学会了拍得快。他们拍大电影的首作,通常都是电影界以外的人投资的。他们不像上一代,不再以旧中国为题,而是取材香港,且多针对时下社会及心理问题。有的更拍出稍带实验性的偏锋之作,许鞍华的《疯劫》(1979)及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也许是个中代表。新浪潮早期影片大都有不错的票房成绩,尤以许鞍华的《投奔怒海》(1982)最卖座。

方育平、严浩与其他少数新浪潮导演,则是专门炮制欧洲口味的“影展电影”,但其余多数人都走入主流,为保存个性,惟有在既定类型中加入个人特色。新浪潮把西方标准带来香港,令当地制作架构恢复生机,也使他们跟片场出身的袁和平、洪金宝及元奎等导演互相辉映;后者远远不及新浪潮的国际化,却同样于70年代后期,使功夫武侠片起死回生。

粤语电影复苏,本地观众重投怀抱。70年代中期,影院入座率保持在6500万左右,香港人日趋富裕,纵然票价飙升亦不放在心上,监制像可以视本土观众的捧场为理所当然似的。但市场其实并非一片好景,票房主要都被几部卖座片瓜分,大部分收益给占去,余下的大多不过收支相抵。电影史学者罗卡估计,70年代末期开始,四成票房总收入全归十大卖座片。东南亚成为香港与好莱坞势均力敌的战场,香港这些“超级大制作”居功不小。

到了80年代初,嘉禾的票房数字已遥遥领先,邵氏制作量大降,1986年其片厂更只制作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节目,那是邵逸夫旗下本地一枝独秀的电视台。但市场并没有自此一面倒,如其后便有新艺城的成立和突破。

新艺城电影公司成立于1980年,银幕出现有点儿俗套的黄红蓝三色徽号,便有新艺城的字样。该公司三名创办人为黄百鸣、麦嘉与石天,他们取得一条院线经营者的支持,资助他们开拍影片,为院线提供片源。新艺城避开武打片,走粤语喜剧路线,但以西方流丽悦目的制作水平做包装。新艺城闯出一片天,全靠《最佳拍档》(1982)及其一系列续集。该片属搞笑间谍片,片中充斥追逐及特技镜头,以及古灵精怪的科技小玩意。功夫片十多年来制作水平皆局促,不是利用树林空地,便是盖起粗陋布景;如今出现的《最佳拍档》,布景设计光鲜悦目,特殊效果更要胜人一筹(图)。他们从好莱坞与澳洲请来特技专家,摄影师亦是美国人。而且,全片充满生气,原因除有欧洲外景及连珠炮般的笑料外,还有一首口哨声吹起的主题曲,曲词轻佻无赖,仿佛体现了自信爆棚的香港新性格。此外影片由歌星许冠杰担演,正好迎合正在东南亚涌现的粤语流行曲热潮。《最佳拍档》成本约800万港元,单在本地,收入已是成本的3倍以上。此片与其后两部续集,都安排在农历新年档期放映,全部创下70~80年代香港最高票房收入。新艺城监制坦言他们投资的是“包装”,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可行,B+级电影也可以升格为A-级。

《最佳拍档》在高楼大厦之间高空追逐的镜头

与此同时,民初功夫片受淘汰,卖座的动作片如洪金宝的《奇谋妙计五福星》(1983)同时是时装喜剧,成龙的《A计划》(1983)则是历史冒险片。成龙作为香港最稳定的票房保证,早已奠定亚洲巨星地位,东南亚各地肯定会把黄金档期预留给他。他信心十足地不断提高成本,务求把动作场面拍出好莱坞的制作规模。

年轻导演徐克,亦一样有提高作品级数的要求。个子高瘦、蓄有羊咩须的他是个工作狂,他摄制了三部备受争议的新浪潮影片后,便致力把本土作品提升至国际水平。他输入好莱坞的特技专家,把神怪武侠片《新蜀山剑侠》(1983)拍得美轮美奂,更成为他90年代初一系列卖座武侠片的原型。他创办电影工作室后,推出首部轻松活泼的作品《上海之夜》(1984),成本虽小,却把1947年上海十里洋场的光景写得活灵活现。徐克影响最深远的制作,是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1986),以及程小东执导的《倩女幽魂》(1987)。他效法斯皮尔伯格,攫取过去卖座片的套路,但也让吴宇森从60年代武侠片传统中取材,替黑帮片抹上自虐式的浪漫英雄色彩。他又帮忙程小东以低科技拍鬼故事,拍出气氛与效果都极富想像力的包装。两片皆标榜精致的灯光设计、感染力强的原创音乐。《英雄本色》及《倩女幽魂》标志着自觉走现代化路线的胜利,亦监亦导的王晶更将此形容为“西方包装下的东方精神”。

两片不仅使本土观众大感兴奋,还巩固了东南亚市场。《英雄本色》催生了无数警察片与黑帮枪战片,《倩女幽魂》则使神怪武侠片卷土重来,大批涌现。以周润发、王祖贤、林青霞、李连杰为首的新一代影星,都借助这些再生类型红极一时。这些影片愈拍愈铺张,也愈拍愈惊人,渐渐引起欧美注视。西方追捧香港电影,很大程度上都是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引发的潮流所致。

回首1986~1993年的日子,电影人都觉得那不啻是港片最后的黄金岁月。那时,观众都是港片忠实影迷,影院愈开愈多,对影片需求亦愈殷切。而且,海外市场如日中天,1988年韩国实施入口自由化政策,香港从此又多添一个电影市场。电影工作者都拼命挣钱,摄影师会同时拍摄两三部影片,演员会这边拍了几个钟头,便走到那个场景拍另一部戏。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上一章下一章

中华四海(4)(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