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皆过火,尽是癫狂(1)(图)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1)(图)

《纽约时报》影评人对早期进口的一部功夫片有此怨言:“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当年的辱骂,竟变成今天的荣誉标记。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饱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贡献。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影片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他们雄霸东亚市场,还斗垮毗邻台湾一地的电影业。港片发行至西方后引发小众热潮(cultphenomenon),规模之大更是空前的。他们制作一部戏的成本,通常都与德国或法国相去不远,但他们却无欧洲电影所赖以存活的资助。香港有电影,只因数以百万计的人要看。

过往20年,美国电影鲸吞全球市场,在某些国家,甚至囊括九成票房。但于同一时期,在香港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只有少数人捧场,所占票房有时不到三成。全球卖座片登陆香港,亦往往惨淡收场。如《夺宝奇兵》(RaidersoftheLostArk,1981)不敌《人吓人》、《十八般武艺》及《投奔怒海》,在当地票房中仅排到第16位。《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FramedRogerRabbit?,1989)的票房只及《赌神》三分之一。直到1997年,好莱坞影片才迎头赶上,票房收益稍微超过港产片。有人认为这是本土电影产量下降,同时西方票价调高所致。

弹丸之地怎会把电影搞得这么出色?个中因素可能关乎历史与文化,但更重要的原因,却在于电影本身。港片能满足观众所需,源源不绝推向市场,不仅口味新鲜,而且生动刺激兼而有之。港片堪称70年代以来全球最富于生气与想像力的大众电影。

影迷都各有所好,我的就有以下两个。在胡金铨的《侠女》(1971)上集,侠士与侠女在**的一幕与东厂高手在竹林对峙。那绝非普通打斗场面,他们离地二十尺,在半空翻腾旋转,偶尔短兵相接(图)。侠女纵身一跃,犹似蜘蛛般穿插于竹林之间,伺机俯冲将猎物杀个措手不及。除了出现空中飞人般的特技之外,这段武打戏的拍摄与剪接竟然敢于采用不透明手法,虽然每一画面构图都经细心设计,但剪辑后镜头都变得稍纵即逝,高手的出色武艺仅能管窥一二,其感染力之计算精确,相信爱森斯坦与黑泽明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

《侠女》的正邪双方在半空大打出手

其次是徐克的《刀马旦》(1986)。戏班女子(叶倩文)让几个朋友在闺房内度宿一宵,怎料父亲早上跑到房中扰攘,众友人惟有躲的躲,避的避。有藏身棉被下,也有在父亲身后东躲西窜,更有爬到屋梁上(图)。每一个镜头都精心设计,层层遮掩,把喜剧效果推向极致(图)。与《侠女》一样,稀奇古怪的前提能够收效,皆因准确得惊人的手法。

《刀马旦》:闺房闹剧变滑稽默剧

《刀马旦》:悬在半空的竹篮给碰得飞来飞去……

……竹篮忽地飞向镜头……

……快要再飞过来时,张国强跳出,捉紧篮子

香港电影也许煽情与纵乐,也集吵闹与愚昧,血腥与怪诞于一身;但香港电影亦敢于破格,技巧纯熟,诉诸情感亦坦率直接,因而赢尽全球观众的欢心。《纽约时报》影评人对早期进口的一部功夫片有此怨言:“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当年的辱骂,竟变成今天的荣誉标记。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饱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贡献。最佳的港片,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满载可喜的艺术技巧。

电影大量生产之余,怎么还可以谈艺术性?要解答这个问题,大家得先承认大众娱乐尽管商业妥协难免,但真正的艺术性亦会存在;大家亦须同意大众电影有其独特美学,即塑造其形式与效果的一套作法;最后,大家亦要愿意细心研究大众电影,以明了其如何说故事,如何运用电影技巧。接着下来,我们就可以动手分析。

香港电影业拥有超过60年的历史。上海电影公司在30~40年代战火炽烈期间,都南下到这处较平静的英国殖民地避难。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香港不久即生产了数十部电影,反复尝试了不同类型,包括喜剧、犯罪、家庭伦理、武侠及戏曲等,且国、粤语制作兼备。其中以大电影公司最多产,最值得一提的是邵氏公司,其“邵氏影城”犹如老式的好莱坞制片厂(图)。

邵逸夫与60年代一群邵氏明星合照

70年代以前,香港电影只发行到亚洲及西方的唐人街。西方人认识这些电影,都是通过连场夸张武打和以复仇为主线的功夫片。李小龙电影誉满全球,更使人认定香港就只会制作该类型电影。但各地市场其后看腻了功夫片,香港本土亦涌现其他潮流,像前电视明星许冠文式的广东方言喜剧。成龙很快亦耕耘喜剧功夫片,而且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巨星。

到了80年代初,港片大都以粤语制作,而且,新一代导演亦开始登场。他们不是留过洋,便是电视台训练出来的,不像老一派般囿于国内传统。这些年轻电影人不再走功夫路线,他们转拍黑帮片、神怪武侠片及现代写实故事,不少作品更在电影节及海外影展中载誉归来,代表作品如许鞍华的《投奔怒海》(1982)。这股“新浪潮”虽然没有扭转香港电影业大量生产的特性(不少年轻导演最后亦走进主流),惟其活力却重塑了香港电影,使之成为既现代又独特的一种本土大众文化。

正当撒切尔夫人要把殖民地交还中国之时,香港电影业正步入所谓黄金的10年,生气勃发的影片大批涌现,不仅制作水平有了进步,还开拓了固有电影类型以外的其他可能性。1982年开始推出、卖座鼎盛的“最佳拍档”系列,便是模仿“邦德片”(007)桥段,做出的粤语喜剧变种。成龙也重写功夫片,改拍历险故事(《A计划》,1983)及城市警匪片(《警察故事》,1985)。徐克在如《上海之夜》(1984)等电影中,以敢于创新的风格、挖苦式的幽默感更新了较古老的程式;其民族史诗式电影《黄飞鸿》(1991),亦使历史功夫片复活过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上一章下一章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1)(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