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2)

失落的文明(2)

这次我出发前,母亲又准备了一个包裹,里面有一张最新的全家福,一封信和给姑父的一瓶酒。姑姑住在库尔勒,我对是不是马上去看她感到进退两难。分离这么多年,我迫不及待要去看她和她的家人,但也害怕我的到来在他们心中唤起思乡的痛苦。姑姑姑父都已经退休,此生别无所求,只想返归故里。常言道,叶落归根。他们的思乡之情会不会由于我的到来而不能自持?况且他们会为我的安全操心,也许会执意陪我同行。我决定从库车回来后再去拜访他们。的确,在我出发之前,考虑到语言的不通,而且隐约也听说我一个年轻女人在新疆单独旅行不很方便。北京一位研究伊斯兰文化的学者推荐他的朋友阿合默德给我作向导和翻译。当年玄奘依靠的是寺庙,只要有庙的地方就有食物和住处,而我就只能对这位维族朋友寄予希望了。阿合默德第二天一大早在车站接我,背着过夜的行囊,手里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我不能判断他的年纪:黑发,短胡须,神情有点听天由命,不过说话很热情。我谢谢他抽出时间陪我。“别客气,我自己也一直想看看库车那些漂亮的石窟,还要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呢。我可以借机练练英语。”他挺爽快。一个维族司机在出租车道等我们。阿合默德用维语告诉他方向,很快我们就到了崭新的市中心,那宽敞的街道、巍峨的政府大楼、现代的摩天公寓,大大出乎我的意外。这里没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也看不到许多维族人,更像一个繁荣、现代、充满生机的沿海城市。车子很快出城上了狭窄的乡间柏油路,和成群的绵羊、老人们赶着的驴车、载重的卡车挤在一起,只好放慢了速度。高大的白杨树遮蔽了道路,两边田野绿油油的,果园繁茂。我们又回到了丝绸之路,玄奘也是从这条路走向库车的。我很想知道阿合默德对玄奘有什么看法。“你告诉我此行的目的后,我就买了一本《大唐西域记》翻了一下。我想做个称职的导游。”“我想玄奘的身份首先是汉族人,然后才是僧人。他虽然是个了不起的高僧,但对众生并不平等。你仔细看书中的描写,他对我们游牧民族颇有微词,尤其那些不信佛教的,在他的笔下,这些人凶猛、贪婪、粗俗。另外,他的书中有很多是军事情报,不光是朝圣记录。”“你看玄奘怎么说龟兹:'屈支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一个出家人并不需要这些信息,这都是为中**队提供的。事实上,在序言里他承认他是应皇帝的要求而写这本书的。”这个观点倒是我从来没有听说的。阿合默德显然是有备而来。他说得有道理,玄奘从印度回国后,当初禁止他出关的唐太宗要求他把所见所闻记录成书,这就是《大唐西域记》的由来,其中主要讲佛教,但也有很多一般佛教徒不感兴趣的内容,书中的内容无疑对唐太宗建立帝国的宏愿是有帮助的。然而,龟兹国给玄奘印象最深的还是居民崇佛之盛。他告诉我们,龟兹国共有100多座寺庙和5000多名勤修的僧人。他抵达龟兹国时,众僧出城迎接,很多寺庙还在城外搭起供着佛像的帐篷,敲锣打鼓,奏乐唱经,热烈欢迎,向他献上供佛的鲜花。他为了接受僧人们的礼敬,走了很久才走完所有帐篷。僧人们告诉玄奘,他刚刚错过了龟兹每年一次的秋分庆典:他们用丝绸和宝石装饰佛像,用马车载着在都城巡游,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围观。西城门外耸立着两尊三十多米高的佛像,全国僧人会集于此,聆听高僧宣讲佛法;连续几个星期,国王和百姓一律吃斋。然而,如今的库车已远远不如当年那么丰富多彩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条单调的、长长的、空旷的街道,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店面,外墙闪亮的白瓷砖反射着沙漠烈日的光线,简直可以把顾客拒之门外。我的心沉了下去。阿合默德看到我满脸的失望说:“玄奘再生会认不出来的。这个地方曾经那么富有、肥沃,现在却毫无特色。我小时都还可以在市里摘到野果,门前的水渠直接送来山上的雪水。现在水源渐渐干枯,沙漠吞噬着绿洲,我好久没有听到鸟儿唱歌了——森林也砍得差不多了。”阿合默德坐在前排,我们聊天时,他说话缓慢而有力,偶尔转身看看我。他是一个典型的维族人:浓黑的眉毛,深陷的眼睛,直直的鼻子,一幅桀骜不驯的神情。他的祖先回鹘人很受唐代妇女推崇,他们头戴瓜皮帽,身着骑装和靴子,在长安城里招摇过市,潇洒风流。皇帝曾下旨不准许长安的回鹘人“引诱”中国女人、娶她们为妻妾。当我把这个史事告诉了阿合默德时,他并不觉得好笑:“今天就算允许,也很少有维族男人娶汉族女人,这样他会被本族人看不起。”那么他这次陪同我呢?“噢,很多维族人没工作,”阿合默德严肃地说,“他们会想,我是你的向导、翻译,甚至保镖。我可以告诉你,没几个汉族女人敢独自在新疆旅游的,太不安全了。”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智慧孤女经年大漠寻玄奘:《万里无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智慧孤女经年大漠寻玄奘:《万里无云》
上一章下一章

失落的文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