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盐歌(5)
万里藏北,一望无际,直立于天地之间的只有人和动物,没有一棵树。
而盐人们除了帐篷的撑杆、木耙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木制工具,就是装盐用的戳杆。
盐袋要装得滚圆结实,以方便盐人装卸盐包,这样即使驮在牛背上也显得轻便一些。
《驮盐工具歌》,顾名思义是对劳动工具的赞歌,其中包括对"
林阿"
、戳杆、盐袋、针线等的赞美。
歌中这样唱道:之一满足你驮牛的誓愿啊,要不驮牛何处去皈依?戳杆是白色的柏木杆,你生长在南部丛林里,你住在驮牛的脊背上,你奔忙于盐湖母亲边,你不看重故里在此忙,你产地与忙碌各一方。
无生命的杆子是这样,快快戳啊,好汉们!
花口袋的四角戳结实,袋底戳得要冒出白灰,袋腰戳得酥油一样圆,袋口戳得如煮沸的奶。
花口袋要分成上中下,戳三下要母子一个样。
三杆子戳得若不吻合,花口袋你腰杆直不起。
花口袋你要是软绵绵,到家乡别人会笑话我。
之二底部要石头一样硬,用它来提防藏布水。
中间要石头一样硬,此处要靠在牛背上,此处要靠在盐人胸。
袋口要石头一样硬,以防备天上绿水来。
要像安了提带的石块,四角要像落巢的麻雀。
花口袋你像弯曲的羊角,是一弯曲的女人织的布,是一弯曲的男人做的袋。
我不会让你就这样弯曲,你要是富足家的花口袋,你这里面要装上五谷粮。
人们把盐袋装满了,一排一排竖立起来。
盐人们喜欢骑坐在上面封口,边封口边唱道:蓝色的针儿唧唧叫,以为雀儿清晨在欢叫。
若针儿不能穿口袋,在秀发上面磨三下。
针儿要像小鸟水中游,线儿要像羊儿在欢跳。
若不知袋口怎样缝,白条和黑条对起缝,经线和纬线对起缝。
别缝成一个歪嘴巴,缝得像乌鸦死去的眼。
盐袋封好口子,就开始打包。
打包十分讲究技巧,用绳子把盐包捆扎成四方形,绳子在盐包上呈两道横线一道竖线,然后再安一个环扣和一个木制小扣子。
这样每天在牛背上装卸盐包十分方便。
两个人做搭档,当清晨听到首领的一声号令,就往牛背上装盐包。
盐人抱起盐包的同时,左手拇指顶住盐包上的小环扣,把盐包往牛背上靠放的同时,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勾起对方盐包上的木制小扣子,往自己拇指上的环扣里扣上即可。
日地捆扎盐包的技法十分娴熟,捆扎一个盐包只需二十秒钟,这个速度一般人达不到,尤其每当把镜头对准他的时候,他的盐活样样做得表演一般完美无缺。
上午收工时,他悄悄地对我说:"
加央叔叔,盐采完了,你们也用不着再下到盐湖,能不能把你的这双雨靴处理给我?"
我说:"
这是剧组的,我可没有这个权力"
谭导同意把雨靴送给日地,但是我还是要嘱咐他一句:"
你就对同伴们说是处理给你的,而不是送给你的。
明白我的意思吗?"
后来,他还是对同伴说,这是剧组奖励给他的,以此炫耀剧组对自己的赏识。
在盐湖采盐过程中,格桑旺堆一直没有出现,他和索加在放驮牛。
谭导曾经希望在盐湖采盐的劳动场景中找到格桑旺堆的身影,但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从盐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安排。
格桑旺堆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者,让他在盐湖承受如此大强度的劳动,不论是对格桑旺堆本人还是对盐队的小伙子们,都是不能接受的。
让索加和格桑旺堆一块放牛完全是按着盐队规矩来的。
作为驮队,早在采盐的马队出发之前就已做好了分工,主要是确定放牛员。
按规矩,"
保加"
(第二次参加驮盐的人)应当是盐队的放牛娃。
这次驮盐,索加的身份是"
保加"
,因此做了盐队的放牛娃,免遭了一次泡盐湖。
除"
保加"
外,驮队首领要考虑请一个负责任的长者去放牛,格桑旺堆本人当然是最佳人选。
过去,在整个采盐过程中,扒盐、堆盐是集体劳动,背盐则要各人负责各自的盐包。
因此,一家人在盐湖中堆好"
加崩"
之后,就开始分头劳动,放牛员的盐分摊到采盐人的头上。
如果在驮队中有"
保布"
,还要帮助分担"
保布"
一半的盐包,但这主要取决于"
保布"
的选择。
采盐结束后,让"
保布"
选择盐湖就近的"
加崩"
,或请家人帮他背运两袋盐包。
如果"
保布"
选择前者,家人就不必为"
保布"
背运盐包;如果选择了后者,那么每个家人要为他背运两个盐包。
但是,保吉五村的盐队在整个采盐过程中,所有工序都是集体劳动,因此不存在为"
保布"
分担任务之事。
放牛员的盐巴也用不着额外分配任务。
这是人民公社时期延续下来的传统,这样也不曾为背盐次数的多少出现不愉快的事情。
五村驮队的采盐安排比人民公社时期合理得多,格桑旺堆也用不着在野外生活十多天。
这样的放牛比采盐轻松许多,放牛员用不着时时刻刻跟在牛尾巴后面,格桑旺堆有足够的时间做别的事情。
旺青在二十多年的驮盐生涯中与沿途的牧人建立了友好往来,也建立了生意往来。
阿觉则是终点站的生意搭档。
旺青每次来驮盐就把一些货物放在阿觉那里请他代销,来年驮盐时进行一次结算。
阿觉只是给朋友帮忙,从未要求得到利润上的分成。
在藏北牧民中,帮忙归帮忙,帮忙的人不会提出分外要求,甚至没有这种概念,这也是牧民做人的一个原则,真诚结交朋友,不附带任何条件。
旺青从南方带一些小副食品作为礼物赠送给阿觉,有时也捎几样阿觉托他带的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