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WMD在哪儿?

伊拉克:WMD在哪儿?

不出意料,萨达姆政权的丧钟很快便被美国人敲响了。在五角大楼的精心策划下,这场无悬念战争很快便尘埃落定了,但更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在对伊发动“先发制人式进攻”之前,美英联军认为萨达姆的部队配备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认为如果他们不在这场决定伊拉克命运的战争中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他们在等什么?但事实是萨达姆的部队并没有对联军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鹰派接下来说,肯定是那帮“流氓”把它们藏起来了!“但是为什么?有什么理由?可以肯定的是与联军的战斗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他们输不起。他们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起来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用它们?死后?”列夫·纳夫罗佐夫,《论“美利坚世界帝国”》,美国世界论坛网站,2003年8月8日。很快地,“如何证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证据在哪里?”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这个问题随着伊拉克战后局面越发失控而变得尖锐起来。没过多久,“情报门”事件又浮出了水面: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说“英国政府查明萨达姆最近在非洲寻找铀矿”,被证实是不实之词。“情报门”一度被闹翻了天,但与布莱尔所遭遇的“凯利门”相比,布什的日子要好过得多,不仅他的部下主动为他分忧,承担责任(前有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后有副国家安全顾问斯蒂芬·哈德利),美军也十分争气,于2003年7月22日在一次突击行动中击毙了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振奋了鹰派和美军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布什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获胜的战争,是一场让大多数美国人快慰的战争,是一场给美国带来巨大战略利益的战争,这种“成功”的形象继续了“9·11”后布什所拥有的这个国家稳定和强大的象征意义。由于有着恐怖主义的持续压力,媒体和民众并不希望“中途换马”,把布什搞下去并非双赢的选择。事实上,布什政府很快便从“情报门”的阴影中解脱了出来,就像此前的安然事件和“预警门”一样。但“情报门”并未就此关上。2004年1月23日,美国伊拉克前武器核查小组组长戴维·凯甫一卸任便扔出“重磅炸弹”,他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称,他不相信伊拉克大规模地藏匿了化学或生物武器。更令白宫和五角大楼尴尬的是,凯的继任者查尔斯·迪尔费尔也对伊拉克是否拥有非常规武器怀疑,“凯和他的团队已经很努力地寻找了。我认为他们没找到的原因很可能是根本就不存在这些武器”。收到两枚“炸弹”的布什政府有点下不来台了。1月24日,鲍威尔吞吞吐吐地说,他现在也不知道伊拉克有没有这些武器,更不知道有多少,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鲍氏的“莫须有”论一出,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压力之下,白宫的态度开始变得温婉。1月26日,白宫发言人斯科特·麦克莱伦表示不再坚持先前的“论断”,即美国核查人员迟早会在伊拉克境内找到违禁武器。并称中情局已着手审查战前情报失准问题。但他仍然坚称,“萨达姆·侯赛因是一个危险和不断增长的威胁,布什总统把他赶下台是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美国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同一天表示,战争消除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可能使用生化武器的威胁。事实上,早在1月20日布什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就已做好了“转型”的铺垫,不再把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做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而是把伊战称为一场更广泛的全球反恐战争的一部分。此后,布什政府同意组成国会独立调查小组的举动,更是把矛头引向了情报部门,从而再一次从“门”口滑过。但民主党和国内外舆论却不依不饶,就此大做文章。1月31日,民主党候选人克里顺水推舟地把矛头对准了布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信誉方面,从而在大选年掀起了有关布什“诚信”问题的大讨论。尽管这场风波未必真的会动摇布什的权力基础,但他却不可避免地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你说的伊拉克的WMD到底在哪儿?谁是说谎者?也许,这便是“先发制人”的一个代价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透视布什:全面了解美国政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透视布什:全面了解美国政治
上一章下一章

伊拉克:WMD在哪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