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不是伊拉克(1)

朝鲜不是伊拉克(1)

当美国的《核武器态势评估报告》中关于对朝鲜将使用核武器的内容在2002年3月9日公之于世时,平壤的官方媒体于3月15日宣布,如果美国要对朝鲜使用核武器,它将被迫重新考虑和美国所签订的所有协议。同年10月,美朝核矛盾尖锐化,美国停止重燃油的供应,朝鲜能源开发组织决定暂停轻水核反应堆的施工。随后,朝鲜于12月取消与朝鲜能源开发组织的核查协定并驱逐其核查人员,同时开启1994年冻结的石墨型核反应堆及其他核设施,重新运作。2003年1月10日,朝鲜终于宣布正式退出核不扩散条约,次日开始生效,这也意味着1994年签订的美朝“框架协定”全盘瓦解,从此,朝鲜的核问题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也成为了美国在“倒萨”成功后需要优先考虑的防扩散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朝鲜问题上,美国采取了与伊拉克问题不同的策略。尽管美国2002年10月后一度采取了强硬的态势,但在一段时间的心理较量和对地缘政治关系进行一番审时度势之后,还是开始向东北亚各国所普遍希望的和谈方向退去,毕竟,朝鲜不是伊拉克,东北亚不是海湾。朝鲜想要什么?也许没有人可以真的说得清楚,因为国际社会对朝鲜了解得实在是太少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朝鲜要的是“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也包括经济安全。越来越多的国际观察家倾向于同意这样一个观点:朝鲜也许真的需要核武器,以免成为布什总统先发制人、尤其是政权更迭新政策的下一个目标,即便不是真的要发展核武器,朝鲜也还是希望借此来说服国际社会继续向它提供援助和在外交上承认它,而对于美国,朝鲜的要求只有两条:一是互不侵犯条约;二是提供经济援助至少是允许其他国家向朝鲜提供经济援助。对此,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制定核不扩散政策的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学者罗伯特·艾恩霍恩看得很清楚:“你必须和他们接触。我们应该向朝鲜保证,它能够得到它认为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即他们的安全和主权。”(香港《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12月26日至2003年1月2日号。)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2年2月,危机升级前几个月,朝鲜一名官方发言人指出,“朝鲜无法杀死美国这个重量级冠军。但朝鲜能够毁掉它的一只手或一条腿,这样它就不愿再战斗下去了。这就是朝鲜的逻辑”。其实,平壤并没有兴趣与美国进行直接军事对抗。(英国《国际事务》季刊,2003年夏季号。)它很清楚冲突的代价。现在看来,在第二次核危机出现之前,朝鲜曾表现出惊人的开放姿态和让步:开始开放边境;接待了数百名国际救援机构的代表;加强了地缘经济合作;开始尝试进行经济改革;谋求与日本关系正常化;与美国进行接触;与一些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成功化解与韩国的摩擦,朝韩关系进一步好转;平壤甚至对美军继续驻扎韩国表示同意,并强调说只是在美朝处于敌对状态下,驻韩美军才是危险的存在。但遗憾的是,美国未能抓住机会促成与朝鲜的进一步和解,反而因其傲慢的态度和冷战思维把美朝关系推向了一个异常危险的境地。如此看来,2002年1月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武断地把不同性质的国家(如伊拉克和朝鲜)都划入“邪恶轴心”,是个重大的外交失败。白宫不断在说它不想攻打朝鲜,但“邪恶轴心”的说法削弱了白宫在这个问题上的可信度,并缩小了美国在外交上的回旋余地。德国政治分析家特奥·佐默批评说,“任何一个国家通常不会挑出一些国家,说它们是邪恶的,除非这个国家准备与它们交战。从逻辑上讲,如果一个国家被说成是邪恶的,它会认为自己将遭受打击”。(《波士顿环球报》,2003年7月18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透视布什:全面了解美国政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透视布什:全面了解美国政治
上一章下一章

朝鲜不是伊拉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