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德黑兰(1)

雾锁德黑兰(1)

“距离拥有核武器仅有一步之遥。”“必须同意无条件接受核查。”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前反复对伊拉克说的话,如今又在大声对伊朗说。其实,早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之前,美国的一些鹰派人物就把伊朗列为下一个猎物,只是出于战略需要才按捺住了“斗争”的热情。随着萨达姆政权的垮台,美国在西亚和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而这一地区的另一个“邪恶轴心国”伊朗也就很自然地被视为美国的心腹之患。在2003年5月沙特等国遭遇一系列恐怖袭击之后,五角大楼很快便把伊朗同基地组织联系在了一起,尽管这并不是头一遭,但在当时,却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分量。5月20日,拉姆斯菲尔德在五角大楼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伊朗境内有‘基地’组织,这点毫无疑问。他们在沙特爆炸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令人怀疑。”不仅如此,美国还指责一些“基地”组织成员在伊朗找到了安全的避难所,甚至还可能得到了伊朗政府某些方面的保护。伊朗的核发展更进一步加深了美国对伊朗的疑虑,也使美国有了更为明确的攻击点。尽管伊朗强调其核技术将只用于“和平目的”,但美国却认为,伊朗一旦拥有核武器,不仅会使中东地区的“核平衡”遭到破坏,而且会危及美国煞费苦心在该地区建立的战略优势,甚至美国本土的安全也将变得岌岌可危。在白宫看来,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势必会鼓励未来的伊拉克政府寻求获得类似的能力,它还会推动沙特阿拉伯走上同一条道路,即使巴以冲突得到解决,它也肯定会破坏中东的长期和平。伊朗的政权倾向似乎也影响到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利益。当代伊朗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萨法罗夫指出,考虑到伊朗大多数是什叶派穆斯林,“巴格达建立的任何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都将是亲伊朗的”。美国政府懂得,如果控制不住德黑兰,它在伊拉克就无法实现稳定。在阿富汗也是如此,伊朗在那里的传统影响非常大。(俄新社莫斯科,2003年5月30日电。)伊朗的战略地位也使美国的鹰派颇为心动。应该说,从战略地位上讲,伊朗远比伊拉克重要。伊朗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望,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既是战略要地,又是石油大国。伊朗的通道地位也十分重要:2002年开通的从印度穿越里海与俄罗斯和欧洲相连的“北—南”运输走廊和大规模的能源运输都穿越伊朗。对美国来说,如果能“收服”伊朗,便可以打通从阿富汗到里海再到海湾的军事和能源战略“血脉”。在五角大楼率先发难后,国家安全顾问赖斯也毫不隐讳地说,美国乐于见到伊朗有一个不一样的政权,一个“不积极追求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政权,换句话说,美国希望看到伊朗的“政权更迭”,而政权更迭正是美国打击伊拉克的目标之一。为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伊朗政权更迭的目标,美国一方面动员国际社会向伊朗施压,另一方面游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力争明确宣布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今后在联合国框架下制裁和打压伊朗制造法律基础。此外,美国还向俄罗斯施加压力,希望俄罗斯退出与伊朗合作的布什尔核电站项目。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也开始了新一轮的鼓噪,这一切,都与“倒萨”之初非常相像。可以预见的是,像“倒萨”一样,美国可能对伊朗发动的打击将会是多方面的,从舆论造势、支持反对势力、推进核查、施加经济压力,到心理战、宣传战、信息战、情报战联袂出击,甚至最终采取军事行动。用美国学者的话说,从军事外交的角度看,伊朗对美国人来说,是比伊拉克更易捕捉到的目标。美国无需就开辟第二战线的问题进行费力的交易,因为两条战线都已存在,不需要同谁去达成协议:一支队伍从伊拉克实施打击,另一支从阿富汗实施打击。更何况这个地区到处都是美国的空军、海军和陆军基地,而中亚和高加索国家也很可能会在美国的争取之下为美国打压伊朗开启方便之门。但军事选择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和周密的算计,这意味着即便是对伊朗动武,也要等到下一任政府来完成。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管是朝鲜还是伊朗的核计划,都不可能仅仅因为一次像以色列在20年前对伊拉克乌西拉克核反应堆发动的外科手术式袭击而被摧毁,如果不经过周密筹划,美国的任何行动都可能在中东或西亚引发一场较大范围的战争。因此,出于上述考虑,华盛顿已基本决定在总统大选结束之前,将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紧张频繁的外交活动。(《简氏外事报道》,2003年6月26日。)而美国在伊拉克深陷泥潭也有助于德黑兰缓解压力,美国显然并没有做好同时在两个以上国家作战的准备,对美国来说,伊拉克战争还没有真正结束。国际观察家相信,伊拉克的重建难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对伊朗、叙利亚和朝鲜的政策,“如果没有新的经济政策和强有力的盟友支持,再打一场类似的战争,再搞一场重建,都将是鲁莽轻率的举动”。(费利克斯·罗哈廷,《为控制全球付出的代价令人难以承受》,《金融时报》,2003年6月10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透视布什:全面了解美国政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透视布什:全面了解美国政治
上一章下一章

雾锁德黑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