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MBA能带给中国什么(3)

西方MBA能带给中国什么(3)

就像当今中国其他的“急功近利”现象一样,许多中国老师来到研讨班课堂上抱着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你告诉我案例如何教:1,2,3,4,5……地写下来,然后给一个什么1,2,3……的答案。按照常规的讲课方式,你教我学,然后立竿见影。研讨班并不符合这样的逻辑,于是一些教师便“用脚投票”-溜之大吉。哈佛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和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克服单纯讲授式教学的弱点。比如市场营销课程,许多学员本身就是来自各个不同的行业,他们共同积累的经验远远超越一位教授的个人经历。如果一个教授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大家各抒己见,就要比一位教授从头至尾地说教重要得多。互动得来的收获,是多方向多元的;而单纯讲授式的课堂,是单方单问被动的。为何当初哈佛教授的案例在中国的研讨班上效果不理想呢?许多哈佛案例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案例只是一个工具,把问题展开,在学生与教授之间的交流中产生火花,引起联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但是案例产生于哪里、什么背景、什么时代,对讨论的效果都有很微妙的影响。最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案例产生的共鸣常常迥然不同。比如当时在研讨班上听课的学员来自各个大学,有的没有出过国,有的从西方留学回来,也有的是到中国来教学的纯粹西方人,大家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胡教授回忆起课堂上的气氛时说,偶尔有的“中外通”发言后,班上会发出零零散散的掌声,顺着掌声看去,竟是几位西方人。有时西方人说得幽默,只有几位在西方留过学的人会笑,那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激励,是教授在中国课堂上无法解释的。有个案例是关于一位非洲学生的。他在美国大学学习时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一门课的成绩是“C”,然而按学校的规定,至少要达到“B”才能毕业。他找到任课教师,希望对他高抬贵手。这位教师进退两难,因为学生确实有一些特殊理由;而学校本身有明确章程,大家都要照章行事;教师有他的职业规范,从职业道德上来说,破例意味着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这样一个案例刻意描述了这位新教师的心理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又分为A情形、B情形和C情形。提出各种场景,让学生分析讨论基于什么心理,什么背景,矛盾会如何展开,又如何步步深入……然而对于参加研讨班的多数国内教师,大家很自然地联想到在中国的非洲留学生。考虑到国际关系,让这位非洲留学生毕业好了。中国大学教师是不能理解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大学里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难的。因为在美国,学校对任何外国学生没有特殊待遇。既然你来上学,就要遵照学校的规定办事,无论你的政治背景如何,来自什么家庭。你的特权与美国学校无关,既然来这里上学,就要遵守这里的法则。另一个案例讲到一位哈佛教授在给一群军官讲课时用语较为随便,于是一位听课的军官站出来强烈抗议。然而这种英语用法的细微之处对于多数参加研讨班的中国教授来说是很难看出来的。因此,要采用哈佛案例教学,首先要弄清案例是否涉及文化背景。绝大部分哈佛案例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上整理出来的,对于中国MBA学生而言,或多或少总会有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因此一些中国教授整理出许多中国自己的案例,以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一些不熟悉案例教学的中国教授在刚开始接触哈佛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时,觉得哈佛教授的备课太容易了,不就是让学生讨论嘛。事实上,准备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并非易事。讲授式教学的课堂情况和教学进度较为容易预见和掌控,而案例讨论则可能遇到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之所以用叶公好龙的成语来比喻,是因为哈佛案例教学变得时髦,大家都想来过把瘾,因而使哈佛案例教学“变了味儿”,忽视对其真谛的理解和应用!一旦“原味儿”的哈佛案例教学送上门来,反倒不适应了。什么是好的案例胡教授喜欢上课使用案例,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理解,而且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改善课堂气氛。许多好案例的妙处就在于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而始终给人以探索的**。教授不是把案例灌输给学生,不是要控制,而是启发、引导、拓宽思考的空间。有这样一个哈佛案例,讲的是企业在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雇用新人所遇到的问题。企业创办之初,一群创业者不怕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力以赴,把企业做起来。这样几年做下来,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整体工资水平并不高。现有的成就靠的是创业骨干成员的个人才能和艰苦奋斗。企业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要想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需要引进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然而这类人才的市场价格不菲,报酬水平常常高于创业骨干成员。此时企业发展需要钱,雇用新人也需要钱,但企业的家底尚不足以把老员工的报酬水平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决策者处于这样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不雇用新人,企业难以在激烈竞争中进一步发展,如同逆水行船,不进则退,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如果雇用新人,就要按市场行情支付高于创业骨干员工的工资,一些创业骨干心里会不平衡,甚至弄得人们离心离德,伤了企业的“元气”。新人要不要雇用?不同经历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就是好的案例的作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商务精英众生相:因缘际会-走进EMBA(选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国商务精英众生相:因缘际会-走进EMBA(选载)
上一章下一章

西方MBA能带给中国什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