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流行人来疯(2)
想起窗外孩子气的争论,倒也觉得“骂鲁迅的狂人”
,顶多是意气用事罢了。
年轻人的叛逆行为,或许应该加以理解;而那些变着法儿想为汉奸正名者,才真正令人齿冷。
在光天化日之下,作不该颠倒的颠倒,恕我说句不敬的话,就怕有为鬼作伥之嫌了。
但愿,也是属于一种人来疯的表演行为。
二人来疯,是病,又不是病,你说它是病,就是病,你说它不是病,也就不是病,因为人来疯死不了人。
但人来疯现在愈来愈成人化,一些老爷儿们,老娘儿们,还是有头有脸的,也人来疯。
而且有瘾。
其实,那是儿童成长期间才有的心理失控现象。
一位医生朋友对我讲,人来疯,属于医学上定名为“儿童多动综合症(MBD)”
的一种症状。
多动症,通常发生在三岁到?不,他对大臣杨素说,我的骈体文,四!
不,他不大甘于寂寞,因为“名”
这个东西,如同海洛因,染上了就没救,一生一世也摆脱不了,乃至死了以后,墓志铭怎么写,都是要斟酌再三的。
所以,尹老先生想出来向乾隆为他父亲请谥,就是名欲才弄得不安分起来的。
时下,我们看到,作品是放在头条,还是放在二条,是得正式奖,还是提名奖;评级为一级二级,还是一级半,或二点五级;在悼词里,是“坚强的”
,还是“坚定的”
,是“久经考验的”
,还是“忠诚的”
;一个个都会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地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的。
看来,这是“名”
之酷爱者的古今同好了。
鲁迅先生写道:“乾隆四十六年,他已经致仕回家了,但真所谓‘及其老也,戒之在得’罢,虽然欲得的乃是‘名’,也还是一样的招了祸”
“戒之在得”
,说来容易,做到却难。
近年来,文坛上有那么几个人,说写得不那么太坏,可以,但绝说不上写得很好。
能力有大小,才华有高低,这本也无碍,谁也没规定凡写,必传世,必不朽,方算。
但这些人常常“功夫在诗外”
,非要在书斋外面奔走竞逐,非要跑到脚后跟不落地,谋一个什么头衔。
好像有了这顶桂冠,立刻那作品像镀了层金似的,就能洛阳纸贵了。
其实,作家水准如何,学养怎样,能吃几碗干饭,是个什么量级,一天看不清楚,两天弄不明白,天长日久,总也**不离十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