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邦:五十年城市发展反思(2)

陈为邦:五十年城市发展反思(2)

最关键的是我们群众的规划意识,对住宅的环境意识都增强了。“为了阳光、百姓告状”的事时有发生。人们越来越注意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兰州的规划局长就成了被告。他先批准建一栋住宅,然后离住宅不到10米的地方又批了一栋综合楼,综合楼起了两层居民不干了,说是遮挡了阳光,联名告状。这是一种进步。城市建设问题很多亟待解决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由于体制的原因出现了很多混乱的情况。首先是违法建筑,违法用地数量很多,屡禁不止。简直可以称得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全国有2亿5千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北京市有730万平方米,在国庆50年大庆时加强了治理力度,拆除了430万平方米,广州拆了230万平方米,上海拆了100多万平方米。贵阳有一个违法建筑盖到城市主干道上面了,后来坚决拆除了,损失2000多万元人民币,真让人心疼呀!西部贵州有多少贫困人口呀!把2000万元的房子拆了,你说老百姓骂不骂呀?可是不拆不行呀!不拆整个城市建设布局就乱了。现在最难治理的是城乡结合部,我们称之为市区边缘部。这些地区有大批农民盖的违法建筑,这些房子租给外地来打工的,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藏污纳垢,成了犯罪分子藏身的地方。打架斗殴的、吸毒的、卖淫的,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我们称之为“市区边缘溃疡”。有些基层组织和企业之间有利益关系,去治理的时候交点罚款就算过去了,违法建筑就算合法了。利益趋动使一些基层政权组织不舍得下大力度管理。对于这个问题听说北京已把一些街道社区办工业和政府脱钩了。还有就是开发区的问题比较严重。开发区布局松散,用地浪费。全国有4千多个开发区,有一半以上都是随意搞的,有的镇上也在搞什么开发区。大城市的中心区建筑密度过高也是一个问题。东方广场作为国庆的成就向世人展示,猛一看是挺气派的,但是从规划的角度讲,这是一个不理想的成就。盖得太高太大,它的容积率是8,它超过我们的规划标准2.7倍。现在比原来的还好一点,原来设计得更高、更大,一直从麦当劳到菜市场。我们规划界不断反映,后来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成了一个集装箱,从西往东高一点,高一点,又高一点。这哪里是东方广场,这是东方大楼。还有就是交通不畅。特别是北京,汽车塞车的时候,排放氮氧化物最多,所以叫“交通不畅,环境够呛。”在北京人们批评最多的就是北京火车站那一片。妇女活动中心、交通部、海关大厦。什么原因呢?交通部、妇联、海关各有各的要求;建筑师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地产商要尽可能多地赚钱,这些要求交织在一起。这些建筑单独建立一个地方都不错,但盖在一起就要考虑相互关系。形象图出来后别的楼都是虚拟的,以自我为中心,其他楼都是配角。好啦,几个主角都站出来后就显得极不协调。这里面有长官意志,高科技领导不敢随便发表意见,建筑这种东西哪个领导都敢说话,就是用红的,就是用白的,你敢不听?搞东方广场时,当时的市长陈某人就一拍桌子说,就这样干,不赞成你回家。把我们北京市一个老总心脏病都气出来了,后来死了。因为城市规划没有绝对错和对的问题,只有好与不好的问题,而好与不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好不好只有让大家评价,而大家看到效果后都建成了,可是建成后不好也没办法了,你不能去扒了它。现在我们的市长管得细,连垃圾箱的颜色也管。另外,我们的小城镇建设比较混乱。发达地区农民有了钱就盖房子,房子盖成什么样呢,有一句顺口溜叫:“室内大洋全,室外脏乱差,室内绣花鞋,室外穿雨鞋,新人进不去,死人出不来。”怎么回事呢!就是结婚时接新娘车开不进去,死了人连尸体也拉不出来。没规划、没路。在湖北有一个小城镇走了另一个极端,修了一条宽70米的大道,号称“楚天第一大道”。区域建设也很够呛,长江下游300多公里的地带有100多个码头,江阴以下每公里就有一个码头。这都是浪费。有些地方没有水就靠路吃路,沿高速公路两边搞建设,还美其名曰“工业走廊”、“路边经济”。这也许只对那个具体企业有好处,但实际上是降低了交通效率,也不安全。把城市建设拉成条型,各种基础设施都无法跟上,同时也是一种浪费。我们的家园是花园如何建设好我们未来的家园,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来讲有几个方面。首先要讲整体美,一个城市的设计是群体形象设计,一个街区,一条路,一个地段都要讲究一种整体美;然后是协调美,北京火车站那一片就属于不协调,所以难看;还有一种真实美,商业可以搞包装,城市不能搞单纯的外部包装,没有功能只是为了好看,这种设计非失败不可,所以要体现一个真实。最重要的是自然美,要尊重自然,有山有水,自然是美的,这是人的天性。北京花这么多钱治理水系就是为了使城市有水的滋润。还有就是道路,道路是城市规划的骨架。道路合理布局,交通才方便,人们的生存才方便。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自供状”――文化自白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自供状”――文化自白书
上一章下一章

陈为邦:五十年城市发展反思(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