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
《英雄》是一部投资巨大、演员达到2000多人的大型影片。有人已经在说张艺谋充满着“侠气”的内心世界了。但是,我们深深地知道,对于中国的观众而言,对于一批始终关注着张艺谋的我们而言,仅仅有大投资,仅仅有《英雄》这样的名字是远远不够的。《英雄》能让张艺谋再一次成为英雄吗?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英雄》使我们又一次地端详这个站在《英雄》后面的张艺谋。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英雄,首先来自于他当年那一段充满着英雄受难般的传奇经历:离开西安,进电影学院,从广西走向黄土地,从黄土地又走向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并捧回来一大片金灿灿的红高粱。这一切都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却是充满着英雄主义的色彩。张艺谋这个名字对于广大观众而言,就和“英雄”这两个字一样使人们心情复杂。人们对于英雄,首先想到的是,他是悲剧英雄还是别的什么英雄?如果他是个悲剧英雄的话,那么他的悲剧是怎么进行的?是如何英雄的?这里面是不是与某些壮烈的牺牲有关呢?张艺谋这样一个名字之所以使我们内心复杂,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当张艺谋第一次从西柏林回来,当中央电视台把镜头和灯光都聚集到了他脸上的时候,我们直到今天还清楚地记得张艺谋所说的话:西柏林电影节是一个艺术性的奖,而他拿到的金熊奖是那儿的最高奖项。说到这儿时,张艺谋在笑,他的脸上充满了喜悦,充满着神采。在他旁边的巩俐,那时还很年轻,还和现在的章子怡或者周迅或者赵薇这些新出道的人一样年轻。应该说由于张艺谋从西柏林回来使整个中国电影界进入了一种狂欢的境地,因此许许多多的人为张艺谋脸上的笑感动得要哭出声来。中国的电影史专家们,你们有谁想再一次地写关于中国电影史的书吗?那么你们去写张艺谋,因为你们没有办法离开他。无论你们喜欢他还是不喜欢他,你们都没有办法逾越,你们写的书也许是次要的,但是张艺谋却是主要的,因为他以他自己的艺术实践深深地给中国电影史的道路以及我们这些至今还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观众们的心理刻上了烙印。张艺谋果真是那么不平凡,他的电影一部接一部地在国外拿了大奖。这使我们突然产生了疑问,是不是国外的大奖很好拿?是不是国外的那些评委们真的就那么好哄?但是每当我们产生疑问的时候,我们又在想,大概不太可能。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也去当一个导演,你去给我拿一个试试?中国的电影学院还有一些其他艺术学院每年都培养出不少导演,有那些年轻不怕事的,有那些艺术感觉非常好的,有那些内秀而又敏感的,有那些狂放不羁的,有那些充满着坚韧不拔精神的,也有那些学富五车的,他们都是那么渴望成为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并且也想到国外拿奖,但是他们拿了吗?他们拿得有张艺谋这么多吗?他们能够像张艺谋这样改变中国的电影历史了吗?没有,谁也没有。然而在张艺谋如此壮美的光环的后面,正在逐渐滋生、蔓延并且激荡起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对张艺谋不满的声音,对张艺谋的失望的声音。张艺谋这些年不光是票房,题材,还有艺术创造,都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每一次媒体的轰炸、每一次无边的喧哗之后所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次的对于张艺谋电影的失望。当英雄的光环落在张艺谋身上的时候,人们就觉得自己有权利要求他像一个英雄那样伟大、有趣或者说辉煌,然而张艺谋没有给我们带来这些。我们对于他的票房本来是不用担心的,有他的存在就会有票房,就会有更多的票房。但是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即使像张艺谋这样的人也不得不在乎票房,也不得不对票房开始产生紧张甚至于叹息,到最后无奈。这是为什么呢?张艺谋是聪明的,他在他的每一部电影题材里都灌注了他的老谋深算以及他的智巧。他的聪明和他的智巧使他得以攀缘绝壁,披荆斩棘,在别人都走不出一条路的时候,他竟然可以从深涧的石头夹缝里斜着歪着地走出一条路来,于是让国际上的大评委们突然看到了这条道路的独特,然后他们毫不犹豫地把奖给了张艺谋。然而当张艺谋想继续延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时候,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不能总是步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一个人不能总是无休止地重复自己。于是张艺谋渴求变化,在他的变化中,他要考虑许多因素。说到这儿时,我们不得不对媒体不得不对苛刻的电影评论界或者说那些有头脑的观众们,忠告一句,你们也应该理解张艺谋的苦衷,应该理解作为一个英雄的张艺谋的内心的悲剧性,那就是张艺每次想变化的时候,他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所难以逾越的障碍,不得不去解决本来就难以解决的问题。聪明的张艺谋也意识到了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商业时代,他的路比原来的路要更加难走。过去,只有评论家与官员的眼睛,现在又加上了观众。观众比前两者更可挑剔,因为他们想得跟前两者都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他们的胃口似乎更加复杂一些。于是在一部部片子还没有下雨之前就让雷声轰隆隆地响起一大片,但结果是让那些对影片抱着更高期望的人产生了失望,并且对张艺谋产生了怀疑。当《幸福时光》最终在一片不满声中落下了帷幕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张艺谋在家里坐在他的椅子上究竟在想些什么。其实张艺谋面对困境,不应该到今天才开始思考,他早就应该开始思考了,从《一个都不能少》开始,他就面临困境了。然而当张艺谋对国际评委表示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写了那封著名的信之后,当人们开始对他抱着极大的怀疑并且这些怀疑一定是非常有道理的时候,让许许多多的人吃惊的是,《一个都不能少》又在国际上获了大奖,于是我们又看见了张艺谋的笑脸。但是我们在这里想认真地说,即使是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了大奖,即使是张艺谋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即使是张艺谋又亮出了巩俐二或者巩俐三,然而,不够好的片子,不理想的片子或者说不符合我们对张艺谋预期的片子,获奖也仍然改变不了人们对于张艺谋的不满或者失望。张艺谋获了奖,张艺谋有方方面面的人支持,他们理解张艺谋并且不停地对张艺谋说好话,但是聪明的张艺谋应该知道他将面临的是一片真正艰难的荒芜的英雄道路的跋涉。《英雄》是一部投资巨大、演员达到了2000多人的大型影片。我们有权力对张艺谋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不光是来自张艺谋的外在,也来自于张艺谋的内心。张艺谋现在不缺名声,更不缺钱,他缺的是什么呢?他缺的是他面对艺术所拥有的真正具有良知具有良心具有艺术家丰富思想的内涵表达。张艺谋的内心我们通过他的作品发现那儿是有一点简单的,像简单搭起的几块积木,这搭起的积木虽然也架构起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可以达到一种深刻的境界,但是由于缺少了激情,由于缺少了更多的与人的内心情感、血、肉、眼泪和汗水所溶在一起的混合体,于是张艺谋的作品让我们始终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张艺谋需要做的事情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加上一次激情的充满内心的并且是与丰富情感和血肉相连的精神的表达,也许这对于张艺谋而言是更加难的一件事情。《英雄》对于张艺谋提出的高要求使他一定会想得更多。有人说他的内心里充满侠气,他曾经喜欢看武侠小说,他了解中国古代的英雄。我想,不应该是这么简单,你当然可以说电影就是简单的。但是,中国的观众并不简单——这些挑剔的观众。我们不知道张艺谋现在正在想着什么事情,我们也难以预料张艺谋在未来追求的是什么东西。但是如果把“英雄”这个名字提出来,如果“英雄”这个名字再次吸引了关心张艺谋的人们的目光的话,那么我们相信,在通往《英雄》这一座纪念碑的路上,一定会充满坎坷和荆棘,一定会不平凡。张艺谋渴望成为英雄,渴望真的完成他自己每一次对于实现英雄神话的壮举,可是,张艺谋却无论如何是要失败的:《英雄》将是一座丰碑,观众却是英雄的敌人。在通往这座丰碑的道路上,评委们将踏着青草去瞻仰英雄。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