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Eave
我喜欢看房子,尤其喜欢看房子的屋檐。我始终觉得,一座房子的屋檐是最应该做得考究的地方。我看屋檐就像看一个人穿衣裳。我看一个人的衣裳总是看重领口和扣子,再往下就是看兜沿儿,开祗儿,它们决定一件衣裳的款式和风格,还能见出做工是否精致。我看屋檐还像看人。女人看一个男人,要看他的胡须和指甲是否修剪得恰到好处,看他的领带的颜色与衬衫的颜色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男人看女人,当然也要看她脸上的妆能否让人接受,颈下的丝巾是不是既打出好看的结子,又不致于将胸口遮得太严。它们都在身体的上部,是一下子就吸住目光的地方。就像一座房子的屋檐。做屋檐需要有耐心,所以屋檐做得最好的是古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心也宁静,一年做不出来,就两年三年,甚至十年百年,世世代代。他们没有想过不朽,只想把波状的忍冬草叶和水样的涡卷做得生动,把齿式、卵式、瓶式的凹凸和线条做得结实,把神的无私和对神的景仰做得突出,却让它们无意中不朽了。欧式建筑与中式建筑不同,中式建筑最鲜明的标志就是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前出檐后出厦。中式的大屋檐看上去有点像鸟的翅膀,遮天蔽日,眼看要飞起来。檐上檐下自有许多木制的细节,犬牙交错,勾心斗角,把中国人的内心气质都写了进去,看似婉约,其实也很直白。因为是木头结构,经不起风霜雨雪,岁月一长,就松懈得走样了,于是后人就很少看见前人的手艺,只剩下江南的几座园林,北京的几座宫殿,还有三山五岳上那几座庙宇,让中式的模子中式的风情不致于失传。欧式建筑因为是大理石品质,就经得起时间,它虽没有木头那么容易做出复杂而好看的样子,却是做了就耐得住时光的磨洗。在维也纳的街上,仰起脸就能看见这样的屋檐。几乎每一座房子都是精雕细刻出来的,不但是屋檐,还有屋顶,门楣,窗框,没有一处被忽略,没有一处可以草率地搪塞过去。即使是一面墙壁,也要狠下一番工夫,不能让它空白,找来一块大理石,编一个故事,就把爱情和生死粘贴上去了。欧洲有那么茂密的森林,却用石头做屋檐。这其实就是前人的一个选择,却成了被后人遵循的文化和被后人接受的命运。欧洲的建筑从此便以石头的方式留芳百世,而且那石头不像木头那么脆弱易朽,时间越久,越散发出那种持之以恒的沉香成熟的光芒。我知道,这个屋檐下的浮雕属于罗马的灰墁饰风格,它是欧式建筑的一个常见元素,把要表现的东西强烈地表现给你。后来的房子可以高出它千丈万丈,却不可能再有这样凝重和精致的屋檐。欧洲人在物质上雕塑了屋檐,屋檐在精神上雕塑了欧洲人。所以欧洲人宁可不盖新房子,也要把自己留在老房子里,出门的时候,回头望一眼屋檐,那里就是归宿。也许是欧式屋檐做得太完美了的缘故,欧洲城市里的店铺一般很少把名牌挂得很招摇,好像怕破坏了建筑的屋檐,宁可少赚钱,也不能让它抢了房子的风头。他们尽可能地内敛,把字母缩到最小,小得像一个门牌号码,让它安安静静地呆在一个并不十分显眼的地方。商业的那种躁,在欧洲的屋檐下平淡如水。我不知道,这种大度和从容,究竟是来自于屋檐,还是来自于内心。或许,这两者都有。如果说教堂是欧式建筑里的奇观,是红花,簇拥着它的那些普通建筑则是绿叶。绿叶在红花面前不可能自甘平庸,不动声色,绿叶有它自己的意义。绿叶对红花也不可能是模仿,而只能是一种注释,一种延伸,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和浑然的机体。即使它事实上分出许多时代和许多风格,给我的感觉,欧洲大街上所有的建筑都好像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因为欧洲的艺术巨匠不但修筑教堂,还修筑房子,当他们把灵感和力气用在屋檐下,就是一间普通的房子,又能普通到哪里去呢?屋檐就这样在欧洲的街道两旁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