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禁忌?(7)
饮茶的禁忌,明清之际,曾有人总结为七条。
曰: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陈,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亦是文人雅士自视清高的品茶戒旨。
清代苏州官方还有过禁民家婢及女仆饮茶肆的地方法规,因而,曾一度茶肆无妇人入。
但民间饮茶习俗已久,终不能禁。
民间尚有一些关于饮茶的俗信禁忌。
俗以为饮真茶令人少眠,吃茶多,腹胀(可以醋解之)。
故禁忌晚间饮茶和饮茶太多。
又以为“隔夜茶,毒如蛇”
,不可饮。
据清代《闲居杂录》云:“惊蛰后至九月,凡茶水在几上经宿者不可饮。
因守宫(壁虎)之性,见水则淫,每于水内相交,余沥遗入,为性最毒。
如误饮时,急觅地浆水解之,或吐或泻,尚可救一二。
掘地以冷水拨之,令浊,少顷取饮,谓之地浆”
这里所说的隔夜茶不可饮的原由及其破法,颇带有民间俗信的韵味。
虽不一定确当,总比空泛的“毒如蛇”
一句比喻要形象、实在多了,因而是更具“说服力”
、更能止饮“隔夜茶”
的。
浙江一带新年互贺时,要饮红糖泡枣的茶。
据说温州一带光饮茶水不吃枣,俗说,“无家教,吃茶泡”
;而闽南一带饮红糖枣茶却要吃掉茶泡,谓之“吃红枣,年年好。
还有的地方,办喜事时,新娘要吃“卵茶。
是时,新娘只低头饮茶,不吃卵。
如吃卵,就被视为不稳重,日后不会受到丈夫和邻居的敬重。
这也是与不吃茶泡相类似的习俗禁忌。
其取意为“不贪婪,懂礼节。
宋代,居丧时饮茶,或以茶待客,忌用茶托。
《齐东野语》“有丧不举茶托”
,专门记载了这种俗礼。
据说是因为“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
乃是恐茶托为朱红色漆器,犯丧讳。
食品制作禁忌食品制作方面的禁忌是与食物食品禁忌有关的,俗以为食品的制作可以直接影响到食品的性质。
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食不洁之物(猪、驴、骡等),而牛、羊之类是可以食用的。
但可食用的牲畜又要看宰杀者是谁。
宰杀者若是阿訇或者懂得宰杀规矩的伊斯兰教信徒,则认为是洁净的,可食;否则,若是非信仰伊斯兰教者所杀,则仍以为是不洁净的,仍要忌食。
有的地区甚至只食一刀杀死的牲畜,一刀未致死而杀第二刀的亦忌食。
或以为,一刀未杀死表明主示意,不该食之。
天意不可违,故不肯食。
壮族忌在厨房杀狗。
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
但绝对不能在厨房里杀狗,也不能在灶上煮狗肉。
认为在厨房杀狗就会秽污灶王,狗血一淋,灶王会跑开,大家就没有神灵保佑了。
所以,人们杀狗时多在屋外进行,烧火刮毛也在外边做,砍好狗肉拿来煮时,另用石头、砖头来砌临时的火灶,或在田边挖个灶,吃后就将灶毁掉。
汉族也有惧杀牲禽的习俗。
以为杀牲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
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杀牲禽,年轻人忌上前看,忌动手宰杀。
不得不杀时,动手前,常用嘴噙一下刀背,以为“破邪。
传说这一噙,死后到阴间可吓跑兽怪,免遭报复。
有的在下刀前还念几句咒语,如“不怨你,不怨我,光怨你主家卖给我”
云云。
杀完之后,还须蒸一碗血吃,以弥补杀性的罪过。
吃饺子,旧时是很慎重的,一般都是过年节时才吃的。
中原一带包饺子忌讳数数,据说一数数就少了。
忌讳说“够了”
、“不够”
、“多了”
、“少子。
怕被神灵听去了整治人。
据说有的人家因为说了这类话,饺子一下锅里就不见了,东北一带又有忌包饺子不捏褶的,说是捏光边像“和尚头”
,不吉利。
其俗又忌包好了饺子摆成圈。
据说摆圈表明日子越过越死门子。
而要摆得横竖成行,这样才显得财路通达。
过年吃饺子时,又爱在饺子里包上钱或小煤块。
吃着有钱的饺子兆示要发财;吃着有煤块的饺子就预示要倒霉了。
因此都忌讳吃着有煤块的饺子。
这些包饺子中的禁忌也表达出食品制作中人们趋吉避凶的神秘观念。
不但包饺子如此,做其他食品也是这样。
过年蒸年糕,也忌讳孩子们在灶前指指点点、乱说话。
俗以为孩子们一插嘴,年糕就发不起来了,就蒸不好了。
就是平日里蒸馍馍、炸油条时,也有恐怕得罪鬼神的忌讳。
为了防止“鬼捏馍”
和“鬼喝油”
,一般这时是禁忌外人串门的。
在门口,有的插把剪刀,有的放碗冷水,还有干脆关门闭户,以防人来。
有人串门赶上正在蒸馍、炸油条时,必须先到火灶旁帮助烧把火,以为破解。
壮族忌煮夹生饭,特别是周围熟,中间有一团口盅大或鸡蛋般大的米不熟,就认定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不久必有灾难或横祸。
因而,要出门远行的改期,在一段时间里,处处小心谨慎,与人交往,也多加小心,言行举动都比较克制。
有些还要求神拜佛,请师公道公来消灾。
做饭时还忌讳秽柴烧火,俗以为也会导致食物不洁的。
壮族忌烧被风刮倒的树木。
壮族传说,古代柴草的枝叶为脚,与各种动物一样走路,其根部是头,根须是头发,后来柴草走到人家里,连人走动的地方都挤满了,人们去向始祖神布洛陀告状,布洛陀命倒生神把树木颠倒过来,将其头部插入土里,不许走动。
从此,柴草要由人去砍割,才能进家。
过去,壮家村边被风刮倒的大树,人们不敢用,生怕倒生神见怪,遭受祸殃。
由于月经期妇女、孕妇、产妇均为不洁之人,所以有些重要的炊事亦禁忌她们参与。
没有福气的人,如孀妇、无子嗣者、带孝者,恐身上有凶煞气,不吉利,也常禁忌参与炊事。
尤其是上祭的供品,更是忌讳得厉害。
鲁迅小说《祝福》中就曾反复描写了这样的细节。
旧时,由于做豆酱和酿酒一样,成败很难掌握,不是发酸便是发霉。
于是民间就怨天尤人,乱找原因。
《风俗通义》云:“雷不作酱,俗说令人腹内雷声”
民间则又有忌讳作酱时不洁女人、带孝者近前偷看的说法。
俗以为经这些不洁净的人一看,豆酱必坏无疑。
这是基于事前忌说破的心理。
不论什么事儿,事前一经说破,一经看见,便不灵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