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前言 石破天惊逗秋雨(3)

初版前言 石破天惊逗秋雨(3)

但是,一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我,眼看中学生中的“秋雨散文”热还在不断升温,眼看那么多的差错还在影响和误导着渴望获得真知的下一代,我的心就无法平静下来。因此,我决定把几年来发现的问题和收集的史料,逐一加以整理和考证,写成一本论辩性的文集,奉献给喜爱文史知识的广大青年读者。书中的文章不尚空谈,不下简单的断语,一律以可靠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也能从正面步入传统文化的殿堂,获得古代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等多方面丰富而有益的知识。关于本书的取名,其实并无深意。原想就用现在的副题“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但朋友们说:这句话太直了,没有一点文采和诗味,还是从古人现成的诗词中借用一句来作正题,只要带有“秋雨”二字就行。我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感到不太好找。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早已有人用过。白居易的“秋雨梧桐叶落时”,虽然脍炙人口,但不太切合。因为余先生的《文化苦旅》等文集,至今还经常位居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哪里是这种萧杀败落的景象!想来想去,想到了唐人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石破天惊逗秋雨”。石破天惊,原是形容箜篌的声音激越高亢,气冲霄汉,把天都给震破了,震得它涕泗横流,就像下了场秋雨一样。我的考证文字当然没有这样的力度。但余先生的两本文集不过几十万字,其中的文史差错竟达一百多处,诚可谓前无古人。如果换上了我,肯定会有“石破天惊”的感觉。余先生读了我这本小书,会有怎样的反应,我无法逆知,也许他仍然一如既往,不予理会,那么就算我自不量力地“逗”了一下“秋雨”吧。逗,不言而喻,含有“外加”之意,或者借用余先生的说法:“是记忆性文化族群对创造性文化族群的一种强加。”(《霜冷长河·文化敏感带》,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不过这种强加,并非无理取闹,而是余先生的散文大量出错在先,已经对广大读者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我运用可靠的文献资料,对他的差错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考证和辨驳。这在学术的讨论和研究中,完全是应当允许的正常现象。于是我决定给本书取名为:石破天惊逗秋雨。最后,我还想申明一点:这本文集共约二十余万字,是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赶写出来的。限于自己的精力和水平,肯定会有不少欠缺甚至错误的地方。我真诚地希望广大的读者和专家特别是余秋雨先生,严格地审阅和查察,提出宝贵意见,也可发表专文对我的差错加以驳正。只要确实是我错了,我一定虚心接受,决不文过饰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行动的准则。2002年9月20日子夜金文明书于沪郊秀枫园省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月暗吴天秋雨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月暗吴天秋雨冷
上一章下一章

初版前言 石破天惊逗秋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