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本戏焕发出新的舞台生命(3)

让全本戏焕发出新的舞台生命(3)

进一步的锻炼与提升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和演出是成功的,但有些地方还需要认真考虑,有待于打磨锻炼进一步提升,使其日臻完美,成为二十一世纪昆剧艺术的珍品。我想提几点具体意见,供修改时参考。一是,杜丽娘游园困倦,惊梦而醒,低声叫道:「秀才,秀才,你去了也。」被母亲听见,紧接着就是责备女儿的戏。改编本则将它删去,换成春香上场,接过话茬。岂不知对女儿的教训和下面〈慈戒〉这个关目,与〈训女〉、〈延师〉、〈闺塾〉同样重要,母亲甄氏也是构成杜丽娘对立面的重要人物,如果没有她对女儿的严加管制和压抑,也就不会有〈寻梦〉这场戏;杜丽娘渴望自由幸福、反抗封建礼教压迫的个性,当然也就得不到升华。慈戒是不可少的,至于是否要单独保留〈慈戒〉这场戏,我看也可不必,只要将其压缩精炼后与〈惊梦〉合并就行了。二是,按照《牡丹亭》第二十四出〈拾画〉,柳梦梅游玩杜家后花园时,在太湖石下发现一个檀木匣儿,其中装有丽娘的写真。而改编本则由柳梦梅唱完【锦缠道】,突然走进上场门,取出一个画轴,接着才念下面的道白。这种处理方式,既不符合汤氏的原作,又破坏了这场戏独有的规定场景,因为它背离了生活真实,必然影响演员的演唱和表演,观众看了也极不舒服。《缀白裘》反映了清代中叶昆曲演出的情况,〈拾画〉过程则是这样处理:「(内作石倒响介)啊呀!好一座太湖石山子,怎么就倒坏了?吓吓,你看石底下是什么东西,待我看来,咦,是一个紫檀匣儿。不知什么东西在内?……咦,原来是一幅观音大士。善哉善哉,待小生捧到书馆中去焚香供奉,强如埋在此间。」当然我们不一定照搬,不妨在场上立一块湖山石景片,画匣子藏于其下,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青春版《牡丹亭》为了追求舞台的雅致净洁,尽量简化场上的装饰,淡化天幕的背景,可是〈如杭〉这场戏,却用了一片萧瑟的芦苇,点出深秋节令。而戏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写柳梦梅去赴试,后面〈索元〉、〈硬拷〉则写他考中状元,显然他去参加的是春闱考试。宋代礼部的省试在春天举行,考取后由皇帝主持殿试,廷试列第一甲的进士,不一定是第一名,也可以称为「状元」。而从汤氏的原作来看,〈硬拷〉「南彩衣舞」曲唱「则他是御笔亲标第一红」,由此可知,柳梦梅所中的状元应属于明制第一甲的头名状元。不管是宋代还是明代,其「礼闱」或「春闱」都不会挪到秋天去举行,用芦苇做背景肯定是不恰当的。原作写〈如杭〉这场戏,其节令是不确定、虚化的,为什么不去遵从而要用实景呢?这样做与其它各场的舞美风格也不协调。四是,以笛子作为主伴奏乐器的昆曲,过去多在红氍毹上小规模的演唱,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大剧场演出,面对众多的观众欣赏,必须要进行乐器的改革,添加新的配器。但我和许多人的感觉一样,这三场戏的演出,器乐与演唱未能配合好,前者表现得过于强烈,有时甚至掩盖了演唱,未免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有失昆曲的优雅韵味。不过也不是没有处理得好的唱段,如〈闹殇〉中几支【集贤宾】的曲子,由于突出了笛子伴奏,而削弱了其它配器,唱来缠绵悱恻,回肠荡气,感人至深。突然我耳边就好象回想起当年听张继青的演唱,这种艺术享受使人终身难以忘怀。古老的昆剧如何因应现今观众的需要,必须不断摸索探求、不断实践改进,这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还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网游竞技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还魂
上一章下一章

让全本戏焕发出新的舞台生命(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