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化却不失高雅情趣的诠释(2)

通俗化却不失高雅情趣的诠释(2)

我建议,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因陋就简式,方便于改动,化此出为〈楔子〉,是个剧中插入的楔子(元杂剧就有这种安排),却完全使用过场形式,让观众多少得点心理平衡,能够接受这种结构跌宕的安排。若是处理得好,能收「草蛇灰线」之效,让人感到这是处理得当的伏笔。另一是移花接木式,从上本裁去此出,移到中本,与〈淮警〉合成一出。为免产生时序的混淆,可稍作调整,以「回顾」或「闪回」的方式呈现〈虏谍〉,再「跳接」到〈淮警〉。在改编的技巧上,移花接木需要高超的莳花手段,可以请白先勇亲自动手,躬植牡丹亭畔。这些细节讨论,未免有点吹毛求疵,但爱之深也就责之切,想来青春版参与同仁是不会见怪的。我相信,汤显祖先生地下有知,一定会含笑颔首,说雪地芭蕉,也可见于台北与香港。这幅画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的,画的是青春亮丽的全本︽牡丹亭︾。上面的声、色、情的基调都是清新的、写意的、文学的。人物表演的身段美、音乐唱腔的线条美、舞台调度的构图美、灯光服装的色彩美、布景道具的造形美,汇成了一股力量,把汤显祖笔下的超越生死的情,在纸上迸发出令人心醉的魅力,让昆剧又一次证明她是中华民族最高雅、内涵最丰富的戏剧艺术。即使观众不难在这个「青春版」《牡丹亭》一连三个晚上的演出中,看到很多现代的舞台艺术元素,然而,整个剧的推展,都不断散发着古典高雅、文学意境极浓的书卷幽香。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还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网游竞技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还魂
上一章下一章

通俗化却不失高雅情趣的诠释(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