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众多,文化灿烂,正如谚语所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节日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约定俗成的节日,都有若干要素:第一,每个节日有规定的日期,如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开始,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等等;节日之间有一定间隔,“两月一大节,一月一小节”。第二,节日有一定的祭祀或纪念对象,如春节祭祖,人胜节祭人祖,立春日祭句芒神,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等等。第三,每个节日都有一定仪式,如清明节有吃寒食、扫墓和踏青,天贶节有祭虫王、晒书和女儿回娘家,七夕节有乞巧等等。第四,每个节日都与丰富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如端午节与屈原、曹娥的传说等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期是不存在或者说没有形成节日文化的。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宗教的产生和活动的频繁,需要在一些比较固定的日子里进行劳动休整,开展娱乐活动,或举行某种祭祀仪式,于是逐渐出现某种节日。加之,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也为节日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中国古代的岁时节日,均有不同的来源。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如腊月、春节和中和节都祭土地神;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生产而出现的,如人胜节、上巳节等;有些节日则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如元宵节祭太一神,中和节祭日神,清明节祭祖,冬至节祭天等。中国节日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典。但当时的节日仪式比较简单,宗教色彩浓厚,节日时间不固定。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不少历史人物已成为某些节日的膜拜对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如登高、秋千、曲水流觞等新内容,都是后来逐渐增添到节日文化之中的。道教的发展和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节日文化以很大影响,如下元节成了纪念天官、地官、水官的节日,四月八浴佛节、七月十五盂兰盆会、腊月初八腊八节等都是佛教信仰的产物。宋元以后,有的传统节日内容已从宗教迷信笼罩中开始解脱出来,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如驱鬼用的爆竹是节日和喜庆活动不可缺少的用品,迷信色彩极浓的傩戏演变为娱乐活动等等。由此看出,节日是由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所补充、丰富,又有所淘汰、改进。节日在发展中有变异,在继承中有出新。但是节日的发展比较缓慢,有相对的稳定性。节日文化根植于悠久的农业文化的土壤中,各民族经济文化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历代统治阶级对某些传统节日的肯定和提倡,同时它也和人们某些愿望、需求紧密相连。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长期存在和传播的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