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通往奴役之路》(上)

第15章 《通往奴役之路》(上)

《通往奴役之路》(1944)是哈耶克一生的转折点。在这之前,他是个不怎么知名的经济学教授。而在这本书出版后一年,他成为全球知名的人物。《通往奴役之路》是,并且看样子将继续是他最广为流传的著作。

哈耶克在这本书的导言中写道,本书是“个人亲身经历的结晶,作者差一点两度生活在同样的时期——至少是两度看到了同样的观念的演变过程”[1]。年轻的时候,他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的奥地利,在那个时候,人们曾经非常认真地考虑过要对生产资料实现国有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奥地利政府都通过了国有化法案。就是受当时这些举措的刺激,米塞斯愤而发起了社会主义计算大论战。如今,哈耶克担心,英国也可能会滑向传统社会主义经济。

观念要发挥影响,未必需要大量读者阅读过记载这些观念的书,不过,要获得最高层次的影响,则一定需要某些掌握实权的群体来阅读赞成的书。哈耶克则认为,一本书是否获得公众的认可,与该书的重要性是有关系的,能证明哈耶克这种想法的一件事是,在《自由宪章》出版前,他曾认为这本书应该获得公众认可。从根本上看,哈耶克相信观念的力量。因而,一本书的读者的范围是与其影响有关的。《通往奴役之路》是他所有著作中唯一一本对于塑造当时的公共舆论发挥了影响的著作,这种影响或许不是立刻就能看出来,而是相当深远的,并且也非常宽广。这本书是站旷野上的大声疾呼:传统社会主义如果实现,就不仅会导致经济上的奴役,也会导致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奴役。现在看来,这不过是常识而已。但在他提出这种观念的时候,却根本无人知晓。

然而,《通往奴役之路》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其结论,也来自于其内在的价值。可以认为,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从政治学和伦理学角度对社会主义经济计算论战的深化。它不仅仅是从经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考察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更侧重于从政权和社会类型的角度来研究这一点。在1941年的一篇评论,即他在社会主义计算论战中所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社会主义计算:竞争性“解决方案”》中,哈耶克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能够避免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指挥这样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关乎经济效率,也关系到在这样的制度下,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还能保留多少这样重大的问题。”[2]

《通往奴役之路》不仅仅是写给一般经济学家的,而是写给更广泛的读者的,写给广泛的社会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看的。他下笔的时候,不知道它会扩散到多大范围,但最后的结果显然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从来没有想过,这本书和作者有可能在全球知名。他很现实,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不再仅仅是经济学家,尽管他曾经有过很多更高的期望。但期望总是与人们合理地期待的东西不是一回事。写作《通往奴役之路》的目标是让受过教育的男男女女们能读懂,并且影响他们,从而影响公共政策。他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很有可能会实现全面国有化的社会主义,而他认为,这将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之中,哈耶克就指出,“现在我们有必要指出一个大家不爱听的事实:我们可能有重复德国命运的危险”[3]。在当时那一代人的大多数看来,甚至在后来的一代人看来,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危言耸听。怎么能认为40代年初的英国有变成另一个纳粹德国的危险呢?而他的看法是,生产资料的政府所有——在30年代后期及其后,这种措施获得了学院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将把权力集中到国家手中,其结果就跟德国和苏联一样。

《通往奴役之路》中,凯恩斯只被提到了两次——一次是在注释中,一次则在正文中,哈耶克提到,凯恩斯本人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做法。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攻击的目标不是凯恩斯。他在该书1976年版的前言中专门作了澄清,“这几十年间,术语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个原因,我在这本书中讨论的东西可能被人误解。当时我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毫不含糊地指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及使之得以实现、并成为必不可少的中央经济计划。”[4]这本书所驳斥的也不是威廉·贝弗里奇或他于1942年发表的《社会保障与相关服务报告》。《通往奴役之路》即没有提贝弗里奇,也没有提贝弗里奇报告。

1944年3月10日,《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立刻引起了轰动,吸引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它来得恰到好处。不管人们是否同意书中的观点,它都拨动了人们心里的那根弦:传统社会主义——即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是不是战后英国的发展方向?

英国自由主义领导人威廉·哈尔科特(WilliamHarcourt)爵士曾在1884年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们如今都是社会主义者”。哈耶克则写道,“如果说今天说‘我们如今都是社会主义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时髦了,这可能完全是因为这个事实已然太明显了。我们必须走向社会主义,不会有谁竟然质疑这一点,大多数人不过是出于其特殊的阶级或集团利益考虑,而努力地引导其发展的方向。”[5]人们、尤其是学院知识分子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发展的下一阶段,不管从伦理上还是从经验上说,都是这样。

这本书写于1940年到1943年间,“主要写于1941年和1942年”[6]。关于书名,哈耶克曾说,“灵感来自托克维尔,他谈过通往奴役(servitude)之路,我本来想直接用它,但觉得听起来不好听。于是,我把servitude换成了现在的serfdom,纯粹是为了发音的原因”[7]。导言和前两三章,也特别讲究文字风格,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反复进行修改”。“整本书花了他好几年时间”。他觉得,开头那几章是他写过的“最好的东西”[8]。

哈耶克几次引用卡尔·曼海姆的《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ManandSocietyinanAgeofReconstruction,1940),作为他所反对的哲学的典型,因此,我们有必要稍微停顿一下,探讨一下曼海姆的这本书,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时代趋势。曼海姆是德国著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纳粹崛起、掌权之后被迫流亡到英国。曼海姆相信,“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阶段,这种那种形式的计划,乃是不可避免的”;“计划就是把历史地形成的社会重新构造为人类由某一中心位置越来越完美地调控的整体。社会过程不再仅仅是冲突和竞争的产物。如果认识不到这种趋势,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越来越明显地是,享受收入和利息跟支配资本的权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未来有可能发展到这种局面:通过合适的税收和强制性慈善,可能剥夺有些人随心所欲地使用资本的权利,将通过信用控制由中央指挥资本的配置……将取消资本家控制资本的一些职能。”[9]在弗里德曼弄清货币是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哈耶克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之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繁荣时期,人们尚不知道,大萧条并不是资本家的错误,不是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的矛盾导致的结果,而当时的人们却相信需要进行制度变革。哈耶克也引用了当时很流行的沃丁顿的著作,这位作者所向往的是这样的经济:这种经济是“中央集权的,权威主义的,也就是说,各大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深思熟虑的计划。”[10]

这就是当时最流行的看法。哈耶克的思想沦敌们的社会主义情结现在看来似乎有点过时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它所代表的那一派没有势力。同样,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的一些思想今天看来也有点过于遥远,但人们应该记住,跟他同时代的他的论敌们的那些看法,离我们当前的讨论同样地遥远——尽管方向正好相反——明白这一点,我们也许就不会觉得他的论述没有价值了。哈耶克对他那个时代的政治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作出了误判,他过于悲观了,高估了西方国家内部将发生社会主义变革的可能性,同时,对于在国家社会主义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之间出现一条“中间道路”、即能实现经济效率、又能维护相对的个人自由的可能性,哈耶克也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实际上,哈耶克坚持的就是中间道路,尽管他要比凯恩斯和贝弗里奇右得多;尽管他从来不承认这一点,也不这么自称。

然而,哈耶克的成就在于正确地抓住了要害,而当时的那么多知识分子和学者却搞错了:社会中大量生产资料由私人所有、并由私人支配,是自由、繁荣和民主之本。而且,通过民主手段所建立的传统社会主义,最后总是极权主义的。

我们应当强调一下哈耶克写作时的英国的背景——思想和历史背景。跟美国不同,英国是一个阶级壁垒森严、不平等、地域狭小的社会,对社会进行组织管理的想法,要比在美国听起来更有道理。尤其是英国经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在战时,大部分经济部门都利用战争获得长足发展,其程度远远超过美国,于是,有人觉得,在和平时期也可以如法炮制。这种想法似乎很有道理。同样,从思想的角度看,社会主义也似乎蛮不错的。从17世纪到19世纪,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学者也一直强调物质的欢愉、痛苦和幸福,从而为社会主义大开方便之门。社会主义就是通过政府手段来实现物质上的幸福。

然而,现代的社会主义尽管是从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发展而来的,但却与过去大不相同——尤其是与欧洲过去的社会主义大不相同。直到工业革命完成之前,全球组织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根本是不可能想象的。在这之前,根本就不存在实施这种控制的技术。工业化之前的通信手段是没有效率的。一个没有电报和公路的社会,是很难进行全面的组织管理的。工业化之前的**统治者尽管也是暴君或独裁者,但他们一般都让臣民自己决定自己的经济活动,把这些事交给地方、教会、行会,他们本人则基本上仅限于向臣民征税。

不管是在英国还是在欧洲大陆,大萧条都大幅度地增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热情。整个西方社会成百上千万人失去了工作,在人们心目中,资本主义已经失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灭亡的预言是准确的,而像苏联那样由集体、国家控制生产资料,是实现经济稳定和高效率的最好途径。赫尔曼·芬纳为了反击《通往奴役之路》,写了一本言辞激烈的《通往反动之路》,最集中地体现了那种流行的看法:由于资本主义没有能力维护民主政府,因此,它已经失灵了。芬纳写道,“经济不断下滑导致的绝望感,让整个世界的政治制度面临强烈冲击。在德国,尽管还保留着一个民主的政府形态,人们却求助于那个正准备用独裁取代大众政府的人。在法国,社会已经陷入了分裂状态。在美国和英国,民主制度虽然有比较稳固的历史和民族性根基,但是宪政制度已经面临着最为沉重的压力,几乎使其难以承受。”[11]而在哈耶克看来,“只有资本主义能够维护民主制度”,“我们已经一步一步地放弃经济事务上的自由,而在历史上,如果没有这种自由,我们就不可能享有人身和政治自由。”[12]他的论证是经验的,而不是道德的。他认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人类已知的最有效率的经济形态,它会通往一个更自由、更宽容、更民主的社会。他也相信,传统社会主义肯定会、也必须得束缚人的心灵。

***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哈耶克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哈耶克传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章 《通往奴役之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