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成名(三)
在英国和美国,对《通往奴役之路》的反应分为两个阶段,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这本书和哈耶克的名声是很重要的。在这两个国家,第一阶段的反应出现在本书刚出版后的几个星期和几个月中。各大报刊都发表了书评,《通往奴役之路》被当做一本大众关注的学术著作。哈耶克出名了。到了第二阶段,这本书和哈耶克则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因为1945年4月,《读者文摘》在美国发表了一个缩写本,并称之为“我们这一代最著作的一本书”,而一个月后,邱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又提到了哈耶克的看法。哈耶克成了大名人,而《通往奴役之路》则成了一种象征。
哈耶克本人经历了并且帮助推动了第二阶段的成功,1945年春天,他赴美国作了一次巡回演讲。最初是计划到五所重要的大学去作一系列演讲,而在乘轮船横渡大西洋时,《读者文摘》版面世了,形势完全改变了。当时《读者文摘》的发行量接近1000万份,在电视出现之前的时代,它可是美国文化舞台上非常重要的媒体。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改变了哈耶克的行程安排,不让他进行学术巡回演讲了,而与一家商业代理机构合作,为他安排了一次通俗的巡回演讲。
自1924年游学美国之后,哈耶克第一次游遍了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在他进行巡回演讲的同时,他也不停地撰写文章,接受记者采访,发表广播谈话。关于他的第一次演讲活动,他讲过一个很滑稽的故事:到达纽约后,他才知道,计划已经取消了,他将
到全国进行一次面向公众的巡回演讲。我说,“上帝,我可从来没干过这种事。我干不了这种事。我从来没有给公众讲过话。”
“但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了。”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
“你已经迟到了。我们已经安排明天,星期天上午,在纽约市政厅举行一次会议。”
第二天上午,他们到我住的旅馆来接我,我问,“今天来的都是什么样的听众?”“大厅能装进3000人,肯定会装得满满的。”天哪,我还没想清楚我要讲什么呢,“你们订的主题是什么呢?”“我们已经想好了,就叫做《国际事务中的法治》。”上帝,我一辈子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坐上主席台,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陌生设备——当时用的还是口述记录机——是,我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我问主席,我只讲45分钟行不行,那位主席说,“不行,你必须讲满一个小时,因为广播要进行转播。”
我一边听着这些话,一边站起来,根本不知道自己下面要说什么。但还是用坚定的口吻开始了演讲,尽管不知道下一句该说什么。而事实证明,美国公众是非常大度、也非常随和的听众。我就那样熬过了那一个小时。在美国的那五个星期,我天天都在搞这种惊险表演。[31]
这之后,通过每月好书俱乐部,又卖出了60万本《读者文摘》版。
当时的时机无疑也有利于《通往奴役之路》的成功。尽管罗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去世,但当年的4月、5月,美国人恢复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希特勒于4月30日自杀身亡,8天后德国投降,当然,对日战争仍在非常激烈。还没有投放原子弹,美、苏关系也没有破裂。邱吉尔仍然是英国首相。在英国、在美国,人们都在问一个问题:“下一步会走向哪儿?”
1945年5月,劳伦斯·弗兰克在《周末文学评论》杂志中发表了一篇论述哈耶克和《通往奴役之路》的文章,他说,“去年秋天由一家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当时并不怎么引人注目的书,近几周来骤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这就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写的《通往奴役之路》,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就被美国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捧为先知。他成了1929年前盛行、但此后不再有那么多人信奉的那种经济学信念的代言人。形形色色的组织,包括全国制造商协会,都在大力推介哈耶克博士的书。上月,《读者文摘》出版了一个内容更为尖锐的缩写本,而每月好书俱乐部现在正要出重印本。《财富》杂志已经盛赞了哈耶克博士。与此同时,哈耶克博士又在美国进行了一次旋风式的(并且相当成功的)巡回演讲。几乎没有过任何一位经济学家和一本非虚构作品在这么短时间内如此走红。”[32]
1945年4、5月间,《通往奴役之路》成为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当时,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畅销书排行榜,相反是由几家大销售商逐个城市报告销量。5月20日那一周,该书在芝加哥的销量排在第二,在克利夫兰和底特律排在第三。6月24日那周,它在芝加哥和圣路易城名列第一,在底特律名列第二。而进入本市前五名的城市则有华盛顿和巴尔地摩。
《新共和》杂志1945年4月号上的社论撰写人的看法是,《通往奴役之路》“在那些利用19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理论来论证20世纪40年代的企业活动的人士中间,激起了热烈的反响。他[哈耶克]很快就成了最重要的反动思想家。他受到商会、广告公司和大企业的吹捧。”哈耶克曾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批评过的学者斯图亚特·柴斯在1945年5月号的《国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性文章,题为《回归老祖父:哈耶克博士指引我们回到战前时代》。
在美国,该书遭到的最激烈批评来自赫尔曼·芬纳的《通往反动之路》。芬纳在前言中说,他想证明,哈耶克“的学养不足,他的阅读范围也不全面;他对经济进步的理解是偏颇的,他对历史的叙述是错误的;他的政治学理论几乎不存在,他的用语也让人如坠云雾,他对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程序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他对平民百姓的态度是蛮横的权威主义的。”他是这样形容哈耶克和他的这本书的,“崇拜反动的人……逻辑错乱而自以为是……肆无忌惮的歪曲……无耻的、恶意的看法……暴露了最可怜的无知……恶意中伤,不科学……有意识的放肆……对民主人士彻头彻尾的希特勒式的轻蔑。”[35]
政治学家威廉·艾本斯坦则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这本书的另一种反应,他在《人与国家:现代政治观念》一书中写道:“最著名的反计划论著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人们立刻认识到了它的卓越,《读者文摘》发表了缩写本,各种各样的机构都广泛地发售这本著作……哈耶克相信,在计划经济中,总是‘最坏的人爬到权力顶峰’……而英国等致力于制订社会主义计划的民主国家的经验将告诉人们,‘从集体主义的角度看’,‘绝不宽容、残酷压制持不同看法的人士,进行欺骗和间谍活动,完全无视个人的生命和幸福,对于维持计划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然的’……只要哈耶克继续在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教授他的反社会主义的经济学,他就将始终走在通往自由的高速公路上”。[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