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杀与棒杀?

捧杀与棒杀?

张俊以确实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写诗,就会写童谣了。15岁时在东辽县中学读书的时候,张俊以的诗文便已经小有名气了。

这并不是像一些网站在张俊以出事以后所宣传的那样,“张俊以根本就不会写诗,也不会作词,他的那些歌词大多都是用钱雇用别人替他写出来的。”张俊以最初写作并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情感。

然而,在辽源,张俊以却得不到公正的承认。他父亲张荣久虽然主持着市文联惟一的一本文学杂志《关东文学》的工作,但是在他的主持下,也不好刊发自己儿子张俊以所写的诗歌。

而《辽源日报》的副刊虽然也开辟着诗歌版,却并不适合刊发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儿歌。

真是才子当街无人识,本地人越是不肯承认本地人。于是,张俊以大胆地将诗作寄去了上海。

谁也没有想到小小张俊以竟然在上海一炮打响了,他写的儿歌《浪花》在《少年文艺》杂志上刊发了一个头条!

此事发生后,小小的煤城轰动了。报纸记者也趁机在张俊以的身上大做文章。

有人说张俊以是:“诗坛上刚刚升起的新星。他的儿歌能在《少年文艺》发表,说明他身上有着潜在的艺术细胞。如果这些艺术细胞像阳光雨露一样得到正常发挥,相信他将来定会在诗歌领域有所突破。”也有一些善良的热心人这样评价他:“张俊以是个怪才,虽然他在数理化上偏科,有些科目甚至还考不及格。但是,他却在文学领域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用武之地。有人不认为一首儿歌会造就一个人的一生,可是,古往今来所有成功者,大多都是从少年时起步,靠一点一滴的智慧成才,小树苗也会长成参天的大树,相信他最后会有所建树的。”确切地说,少年张俊以最初接受新闻媒体的吹捧,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竟然能够出口成词,文思泉涌,这件事在边远落后的吉林东南部山区那天空中时时飘有煤烟气的小城来说,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各种媒介报刊对张俊以的报道大多都充满着溢美之词。张俊以在煤城渐渐小有名气了。

他是从那时起就开始品尝到媒体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张俊以尝到了被人宣扬的甜头。

也许他后来那么热衷在电视上曝光露面,就与当年的媒体连番炒作不无关系!

这就不能不让人联想起在张俊以出事以后,发表在网上的一篇题为《从捧杀到棒杀》的文章。

这篇文章这样写道:

“娱乐圈又出新闻了,著名音乐人张俊以被拘捕。这事成了媒体娱记们最近争相追踪的热点。看看网上收集的部分媒体围绕张俊以的报道,笔者不禁为这些媒体的低俗脸红。张俊以是位词作家,中国娱乐界原本写歌的不如唱歌的,张俊以不是影视明星,何以受到如此关注?原因是张俊以有太高的知名度。这知名度除了来自他歌词创作上无可置疑的成就外,很大程度来自各种媒体对他的宣传。应该说,张俊以是全国最受媒体关注的词作家,电视的一些文艺晚会、报纸的一些文娱版、杂志的一些封面都时常出现他那长发飘然的潇洒形象。后来,张俊以果然轻信了那些来自报刊,也来自自己身边的老师、学友们的顺耳之言,当真把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文学,特别是诗歌这块方寸之地上去了。高中还没有毕业,张俊以就已经对报考大学失去了信心,因为他十分清楚,他在初中和高中时代的严重偏科,已经使他很难达到投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另辟蹊径,走文学这条充满坎坷和荆棘的小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鳄张俊以》:成也在央视,败也在央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鳄张俊以》:成也在央视,败也在央视
上一章下一章

捧杀与棒杀?

%